富含沉积物的深层岩石栖息地
深度超过15米的深层岩石生物群落通常富含沉积物,但也并非总是如此。这些沉积物由上层沉淀下来的颗粒物质组成,例如腐烂的微生物、废物和被搅动的沙子。岩石上的藻席上覆盖着一层这样的物质,只有某些藻类能够在光线减弱的条件下生存。在岩石湖岸较深处的减光照条件也是如此,即使那里基本无沉积物。在富沉积物栖息地中占主导地位的慈鲷可能专门以在弱光下生长的藻类为食。穿过富沉积物覆盖层生长的藻类丝,给生物覆盖层提供了坚固的质地,因此可能为许多昆虫幼虫和底栖甲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慈鲷通过拔取、啄食、轻咬、猛拉和从岩石上刮取在生物覆盖层上觅食。在这个生物群落中出现的许多物种经常被看到穿越岩石间的沙地(在它们与沙地交界处),但是中间栖息地的物种(第176页)和这里讨论的物种之间存在(人为的?)着区别。后者通常出现在更深的水域,并且主要在岩石间发现,而来自中间栖息地的物种也可以在浅水区和沙地上找到,这对它们的行为(例如觅食技巧和产卵地点)起着重要作用。
深层岩石栖息地的主要居民仍然是mbuna。许多物种的主要颜色是黄色。尚不清楚这是否与aufwuchs中的黄色相关(即鱼类更好地伪装了)或是由于鱼类消化aufwuchs后刺激了黄色色素的形成。虽然上层栖息地的雌性mbuna主要呈灰褐色(为了使它们不显眼),但富沉积物区域中的雌性主要是黄色或黄褐色。
深水岩石栖息地中的mbuna种群密度远低于上层岩石栖息地。可能的原因是食物的可用性,即藻类,在深水区较少。这进一步意味着大多数mbuna依赖于藻类或依赖于藻类生长的食物。如果这样的话,那这个观点看来是合理的:即这个栖息地的mbuna在以藻类为食方面不如它们在上层栖息地的“表亲们”那样的专业化。而更适应环境的物种会在食物更丰富的区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金色斑马(Metriaclima)
在纯岩石栖息地的较深水域,发现了几种Metriaclima属(斑马)的物种,其中一些显然局限于10米以下的水域。其中之一是 Metriaclima sp. 'zebra gold' [梅翠黄金斑马] ,它以商业名称"Pseudotropheus Mustardi"更为人所知。它从Chirombo Point到Charo都有发现,但主要在Nkhata湾北部的Chadagha地区被捕捞出口。M. sp. 'zebra gold' 经常在15米以上的深度发现,也出现在岩石间的沙地上。
在15至25米深的地方,浮游生物经常很丰富,许多这些区域的mbuna经常被以此为食。M. sp. 'zebra gold' 的领地雄性则更频繁地从生物覆盖层中觅食,当然,雌性也吃这些。性活跃的雄性仅对同种雄性表现出攻击性。雌性和非领地雄性单独或成小群出现。
一些领地雄性占据靠近岩石的沙地区域,并在岩石下挖掘它们的产卵洞。这种行为通常出现在岩石与沙地底部相遇的10-20米深的区域。产卵通常发生在岩石中的洞穴或在岩石下挖掘的产卵坑这些隐蔽位置。
人们可能会预期那些来自较深和/或富沉积物区域的物种比无沉积物栖息地的mbuna更能跨越两个岩石栖息地之间更长的沙地。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富沉积物岩石栖息地的物种地理变异将不那么明显。事实上,只有部分是正确的,因为许多这样的栖息地只能支持有限数量的鱼类,并且,正如之前讨论过的(见第21页),小的创始种群更有可能产生地理变种或新物种。M. sp. 'zebra gold' 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它以多种不同的地理变种而闻名。通常这种颜色的变异可以在领地雄性中看到。所有已知种群的正常雌性颜色都是棕色的。多色性现象存在,尽管它通常只出现在雌性身上,但也出现在雄性身上——果酱猫型的M. sp. 'zebra gold' 是湖中最美丽的mbuna之一。
在湖北半部发现的许多Metriaclima物种都出现在东岸和西岸。然而,M. sp. 'zebra gold' 尚未在东岸发现,但在Lupingu和Manda之间的深水富沉积物岩石栖息地中发现了一种可能与此密切相关的类似物种。这种mbuna, Metriaclima sp. 'zebra yellow tail' [梅翠黄尾斑马] ,其特征是身体细长,与M. sp. 'zebra gold' 相似,这两个物种可能与Metriaclima中的细长型慈鲷有亲缘关系。雌性颜色较深,与M. sp. 'zebra gold' 的雌性相似,雄性和雌性都是单独出现的。尚未(还)观察到多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