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伍湖罕见的食鱼者:Haplochromis vittatus(维塔斯猎手)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20年第2期) 作者:Peter George 日期:2025-02-20


 |
(翻译:Deepseek-R1)
【编辑 AK 注】
[ 上世纪八十年代,Steve Somermeyer(美国印第安纳州)曾在基伍湖访问时带回两种鱼,随后他分别繁殖并推广。这16种基伍湖鱼类中,由于雌鱼极为相似,他特意通过采集近成熟阶段的口孵鱼苗为雄鱼配对。最终收集到的两个鱼群分别被确定为 Haplochromis adolphifrederici 和 H. paucidens。显然,这两种鱼现已不在水族爱好者圈养中。]
请你在一群慈鲷爱好者中提及非洲裂谷湖,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出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前两者是真正的裂谷湖;而维多利亚湖则可以视为一种混合型湖泊,位于东部与西部裂谷之间的低洼处。但很少有爱好者能说出其他湖泊的名字,这正是因为大多数那些湖泊中的慈鲷在水族界中极为稀有,或根本鲜为人知。基伍湖便是这样一个奇特的裂谷湖,在慈鲷水族界中几乎无人知晓。它位于阿尔伯廷裂谷(东非裂谷的西支),处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卢旺达的边界上。基伍湖最终流入Ruzizi河,而Ruzizi河则向南汇入坦噶尼喀湖。
目前已知的基伍湖慈鲷数量为16种,这些鱼类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仅出现过两次(见编辑注)。Oliver Lucanus 组织了最近的两次采集,而新英格兰慈鲷协会(NECA)则将这些鱼类进口到美国,他们花费了无数小时辨认物种、为雄雌配对,并启动了一个严肃的繁殖计划。经过这些努力,NECA 已成功在圈养条件下繁殖了11个进口物种中的6种,其中之一就是 Haplochromis vittatus,这也是基伍湖中体型最大的慈鲷(体长可达12英寸或30.5厘米),同时位居基伍湖食物链的顶端。
H. vittatus 是一种好斗的食鱼性鱼类,我们在北美共繁殖过三次。最初我们收到了一批9条成年小型个体,体长在3到5英寸(7.5-13厘米)之间,并将这些鱼分发给美国的三位水族爱好者。这批鱼在饲养过程中表现得较难维持,大部分在约一个月左右内死亡。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未能适应我们的水质——基伍湖的水质与坦噶尼喀湖非常相似,而我们由于缺乏对基伍湖慈鲷的经验,没有做出相应的水质调整。Oliver Lucanus 在他的水族箱中曾捕获到一小批鱼苗,因此第二批进口物中包含了7条 F1 鱼苗。
第二批进口后,新英格兰慈鲷协会成员分别饲养了7条成年个体和7条 F1 鱼苗。野生鱼群中(事实证明)有4条雄鱼和3条雌鱼,这些鱼均由 NECA 中最有经验的繁殖者 Richard Moore 饲养。在一个六英尺(约1.8米)的水族箱中,将体长约4英寸(10厘米)的鱼群共养了几天后,Dick 发现这些鱼实际上都是雄鱼,它们体色变为蓝黑色,并开始对彼此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于是,他将其中两条雄鱼取出,分别安置在55加仑(208升)的独立水族箱中。同时,他将三条雌鱼(体长均约4英寸)放在另一个六英尺的水族箱中。雄鱼和雌鱼均以冷冻磷虾、糠虾以及各类高蛋白颗粒饲料为食,在连续四周的丰盛喂养后,Dick 认为这些鱼已经具备产卵条件。他将体型最大的雄鱼移入雌鱼水族箱,两天后第一条雌鱼产卵。接下来的两天,雄鱼追逐第二条雌鱼,但后者明显不愿产卵。Dick 将其移出,但它身上的过重伤势最终致命。又过两天,第三条雌鱼产卵,Dick 随后将其移至独立的55加仑水族箱中。
随后,Dick 移除了雄鱼,并耐心等待。Dick 的水源为井水,水质硬且矿物含量高,pH值为8.4——也就是说,这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的水质非常相似。他将水温保持在78°F(25.5°C),并在9天后对第一条雌鱼进行了扣卵。该雌鱼释放了68条幼鱼,这些幼鱼被分为三组,每组置于同一水中的大型网篮中。由于幼鱼已足够发育,不需要使用孵化器,四天后它们便发展成为自由游动状态。第二天,Dick 移除了下一条雌鱼,它释放了17条自由游动的幼鱼。
这样,我们总共有超过90条 F1 鱼苗,并且我们(当时过于自信)相信我们的鱼群会继续产卵,使 F1 数量显著增加。然而,自那前两次产卵后,我们再也无法重复这种成功。Dick 将剩下的两条野生雌鱼移至一个六英尺的水族箱中,不幸的是,其中一条杀死了另一条。其余三条雄鱼被分别放在独立水族箱中,我们一直等待雌鱼长大后再与雄鱼混养。
Dick 将其中一条原野生雄鱼与他仍保留的那条雌鱼共同饲养在一只分隔的水族箱中。上周,他移除了隔板;遗憾的是,这只雌鱼立刻袭击雄鱼,几乎将其杀死。雄鱼伤后已逐渐恢复,Dick 计划几天后再试。
我们可能很长时间内都不会看到基伍湖慈鲷的另一批商业采集,原因有三: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与叛军之间的激烈战斗、埃博拉病毒的周期性爆发,以及已知特有慈鲷种群数量极少(该湖尚未被彻底调查)。我们目前已成功饲养11个物种,但只有其中3个可能对慈鲷爱好者具有广泛吸引力——而 H. vittatus 由于其体型较大和好斗特性,并非其中之一。即便如此,我们仍希望有足够的水族爱好者热衷于捕食性鱼类——特别是大型且凶狠的捕食者——从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这一物种在水族界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