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chromis trewvavasae(芝麻龙王鲷)在水族箱中的繁殖指南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7年第3期)
(翻译:ChatGPT-4o)
Petrochromis trewavasae 确实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慈鲷!它只分布于坦噶尼喀湖西南部,从 主刚果境内的 Kapampa 向南一直到赞比亚 的 Chimba,范围约 64 公里(40 英里)。无论产地在哪些地域,其体色花纹都一致:身体为深棕色(近似黑色),并带有斑点。坦噶尼喀湖的湖岸线总长超过 1800 公里(约 1118 英里),且大部分都是相当多岩石的浅水环境。大多数 Petrochromis 就生活在这样的浅水岩石栖息地,水流可以冲走或避免沉积物(沙)覆盖岩石,使藻类(algae)得以茂盛生长,进而满足 Petrochromis 对食物的需求。
Petrochromis trewavasae 在爱好者中人气颇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体型相对“可控”。相比其他多数 Petrochromis,它在一个 500 升(约 132 加仑)的水族箱中就能勉强容纳。它们视觉上非常醒目:底色深棕几近黑色,并布满黄色或奶油色的斑点,给人一种类似幼鱼 Tropheus duboisi (蓝面蝴蝶)的感觉。它们的鱼鳍也很惊艳:所有鳍都带有延长的鳍条,另外还有一个大大的燕尾形尾鳍,令其看起来更显魁梧。雄鱼的臀鳍上通常会有一到四个较大的黄色斑点,外加一些更小的斑点,这些或许是雌鱼在产卵时瞄准“假卵”的目标;雌鱼也可能有类似的斑点,只是数量更少、形状更小。它们的眼睛颜色较暗,与头部的斑纹融为一体,并不特别明显。正如所有 Petrochromis 一样,trewavasae 同样具备又大又厚实的嘴唇以及一排排相当柔软的齿列,让人联想到发刷。它们用牙齿像“梳子”一样把岩石上附着的藻丝梳下来,并吞食其中的松散藻类及其他可口的微生物。

雄鱼之间的攻击性最强,可谓“自己最大的敌人”。这种态度主要源于对食物的渴望:你会看到它们在岩石上啃食几口藻类,然后立马冲上去驱逐任何闯入领地的对手,紧接着再回到藻丛中啃几口,随后又回到攻击模式。这种循环几乎持续一整天。它们的口型虽然在进食方面可谓“设计绝佳”,但同时也是把利器,会不断地袭击任何停留在它们地盘里的不速之客。在湖中,被欺压的一方大可以游走避开;但在水族箱里,无处可逃。

在水族箱中,最好从 12 条左右的幼鱼养起,而选择人工繁育的群体会比野生个体更省心。看它们长大非常有趣,而且它们对坦噶尼喀湖慈鲷而言长得还算快。基于它们的食性和高攻击性,单一物种缸往往是最佳选择。即便在体长只有 5~6 厘米(约 2~2.5 英寸)时,也能明显看到争斗和地位高低之分,尤其在喂食时。多数饲养者或许先用 350 升(92 加仑)以上的缸做起,但用不了多久就得升级到 500 升(132 加仑)或更大。

基本提示
温度76-78°F(24-26°C):多数人的养坦噶尼喀慈鲷时往往人才能温度调得太高。温度过高会缩短它们寿命、加剧攻击性,还会使水中溶氧减少。所以适当降温更好。
pH 8.5 或更高:固然它们在稍低 pH 中也能生存,但若想它们真正“活得精彩”,较高的 pH 更有助于色彩、健康以及自然行为的表现。
草食性饲料:建议使用绿色薄片饲料,这对它们来说确是最佳选择。虽然它们几乎什么都吃,但若想取得理想的饲养效果,还是以蔬菜性为主。可以偶尔喂些藻类饼和紫菜作为零食。
躲避空间:必须提供足够掩体。“单岩造景”并不可取,因为优势雄鱼会独占这块岩石,并能轻易攻击所有同缸鱼。更好的布局是设置多个区域,给其他鱼提供躲避场所。
维护:干净的水和良好的过滤非常重要。与大多数坦噶尼喀慈鲷相似,一旦水质出问题几乎不会明显预警。定期大换水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鱼只成长,雄鱼会开始明确各自的地位,此时要密切关注攻击行为。有可能你需要移走多余的雄鱼。你也可以使用“受气包”来分散一些攻击火力,但必须意识到,这些“受气包”也可能随时沦为牺牲品。所以别拿你最珍贵的 frontosa (六间)或 Tropheus (蝴蝶)做实验,这通常没好结果。若目标是让它们在水族箱中成功繁殖,给雌鱼提供足够的藏身之处并确保水质管理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私密产卵者”,你可能不会看到实际产卵过程。雌鱼口孵约四周,一次可产 12~24 尾左右的幼鱼。

--沪ICP备16038729号-1-- |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