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手机版 > 三湖资讯 > 坦鲷及其饲养

一些鲜为人知的坦桑尼亚 Tropheus moorii 变种


作者:Thomas Andersen 日期:2025-01-07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6年第3期)

(翻译:ChatGPT-4o)

       坦噶尼喀湖在坦桑尼亚南部的湖岸地带相对来说已经被较充分地探察和文献记录,尤其是关于 Tropheus moorii 各种不同地理变种(如 Konings 1995;2015 所述)。除了来自 Kasanga 一带的“Red Rainbow”(红彩虹蝴蝶)变种,以及新近发现、颇具争议的“Murago Tanzania”(绿芝麻蝴蝶)外,这些变种型一直以来在鱼友间都不算特别热门。大概是因为它们初看之下不如那些更广为人知、经典的变种来得醒目。然而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本身也有非常耐看的体色。最近一次前往坦噶尼喀湖时,我得以亲眼见到好几种较少被关注的 Tanzanian Tropheus moorii 变种,以下便依从南往北的顺序介绍。


Samazi

        在靠近 Samazi 村的变种个体并没有出现在 Kasanga 区域(约在此地以南 10 公里,约 6.2 英里)的“Red Rainbow”(红彩虹蝴蝶)种群上能见到的那种体侧下半部的黄色斑块。与 Muzi 一带的情况相仿,这里的 Tropheus moorii 多数背鳍呈蓝色,但也有部分个体的背鳍带有相当比例的红色。成鱼的头部呈紫红色,胸鳍基部有一块红斑,在领地意识强烈的雄鱼身上尤为抢眼。这里的栖息地由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形成了大量洞穴和藏身之处。



Kalala

       Kalala 岛位于 Samazi 以北约 30 公里(18.6 英里,直线距离),地处 Kala 湾内。它是个以巨型岩石为主的小岛,有些岩石像汽车或小型巴士那么大,湖岸非常陡峭。在水位较高时,整座岛似乎几乎被湖水覆没,可能在更早年湖面更高时曾完全淹没,成为大暗礁。由于岩石过于巨大,岛上可供躲藏的细小洞穴没有 Samazi 那么多;但大岩石也带来了另一种优势,即在湖岸上几米(或码)深的水域里,这些岩石的垂直表面为藻类和生物覆盖层(aufwuchs)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在我潜水时,水质能见度非常好;据 Evert van Ammelrooy(pers. comm.)介绍,即便在 30 米(98 英尺)深处也能见到 T. moorii 的身影——对这种以藻类为食的鱼类来说颇为惊人。Kalala 的 T. moorii 在体色上颇为亮眼:上半身略带绿色,下半身偏黄色,头部偏红色。亚成鱼及雌鱼具有黄色背鳍和淡黄色的体侧条纹;而雄鱼的背鳍颜色差异较大:有些几乎是全蓝,有些只是在背鳍硬棘区(前部)带蓝色,其余部分则是黄色,甚至还有个体在背鳍里带有红色,尤其在鳍的下半区域。优势雄鱼在完全进入主导地位后体侧条纹会消失,整体呈深色。



Lusekese

       Kala 湾北部约 5 公里(3.1 英里)便是 Lusekese 村,其周围有数个小海湾,内圈是沙质海滩。栖息地由不同大小的岩石构成,向下逐渐倾斜,过渡到这些风浪较小的湖湾沙底。这里的 T. moorii 种群与 Isinga 岛、Isinga、Mwinza(更北)一带的变种同属一支。此变种的雄鱼体侧带有一块黄色斑块,背鳍呈蓝色;幼鱼和雌鱼大多背鳍呈黄色,有时会掺进一点蓝色。


Lwili 岛

        在 Kala 湾以北约 35 公里(21.7 英里)有个小岛,名为 Lwili,它与另外三个紧邻的岛屿相邻。岛上满是巨大的岩石,有些像巴士般大小,再度形成了在上层几米水域拥有大片日照充足的垂直岩面,为藻类带来理想的生长环境。这里的 T. moorii 变种与 Kala、Isinga 区域的种群差别明显,属于从 Nganga(位于 Wampembe 以北)到 Ninde 一线(包括 Msamba 和 Kizumbi Rocks)一带常见的类似变种(Konings 2015)。它们的典型特征是:体色偏棕色,腹部呈更浅的棕色或米黄色;细窄的体侧条纹与腹部同为浅色;背鳍通常带有铜褐色。十分有趣的是,这些变种似乎都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胸鳍基部有一块白色斑点,在 Lwili 的个体中,具攻击或炫耀行为时,这块白斑会格外醒目。有报告称,幼鱼时期均可见此白斑,而只有在 Nganga 的种群能把这块斑保留至成鱼(Konings 2015)。若参照 Konings 在 www.cichlidae.com 网站发布的图片,可以发现上述地区的各种群其实都有成鱼带有不同程度白色斑块或白色胸鳍基部的情况,只不过 Nganga 的个体该斑更为突出。Lwili 的成鱼也带有这块白斑,即使是非常大的雄鱼——整体颜色已相当深棕色——也依然能看出白斑。

        更有趣的是,这个特征似乎也出现在湖岸向北约 200 公里(124 英里)处的 Kalya、Mabilibili 和 Lyamembe 一带的 Tropheus 种群中,后者被认为是 T. moorii 的遗留种群(Konings 2015)。近来有观点认为,这些种群应并入现在所谓的 Tropheus sp. 'maculatus'(芝麻斑蝴蝶)(分布于刚果一侧 Kapampa/Kiku 和 Mulunguzi 之间;van Steenberge 源引 Konings 2015;Karlsson & Karlsson 2015,称之为 Tropheus sp. 'limespot')。不过,那些位于刚果一侧的变种并不具备白色胸鳍基部;而相距 200 公里(124 英里)之外的坦桑尼亚北部种群却有这种特征,或许暗示着这两群相距甚远的种群间存在某种联系。


Ninde

       以往曾被称作 Hinde B 的 Ninde,位于 Lwili 岛以北约 20 公里(12.4 英里)的同名村庄附近。和 Lwili 类似,这里的栖息地由巨型岩石构成。Ninde 的成鱼同样会显现胸鳍基部的浅色(接近白色)斑块,即使是全身深棕色的大体型雄鱼也一样。Ninde 的雌鱼普遍比 Lwili 的雌鱼拥有更明显的黄白色细条纹。


Kisambala

        Kisambala 位于 Ninde 以北约 20 公里(12.4 英里),距离 Kipili 亦是 20 公里。这里是 T. moorii 在湖区北段的最北分布点;再往北直到 Kalya 才会再次出现这类 Tropheus。Ninde 与 Kisambala 之间还有 Namansi 和 Mtosi 两处,它们以盛产坦桑尼亚南段分布最靠北的 T. brichardi ——即著名的 “Fiery Fry”(蓝眼棕虎皮蝴蝶)——而闻名。此番行程我并未造访这两个点,但为理解 Kisambala 的变种,还是有必要简要说明:Namansi 与 Mtosi 的 T. moorii 表现出相当的多样性,例如在 Namansi,一些个体的整体色调偏黄色;在 Mtosi,一些个体带有黄色基调加红色的头部与胸部。有趣的是,这两地似乎也存在与 Ninde 种群更接近的棕色个体。此外,据 Konings 拍摄的照片(www.cichlidae.com)可见,这两个地方也能找到胸鳍基部带白色斑块的个体。近来,前坦桑尼亚出口商的两兄弟 Magnus 和 Mikael Karlsson 提出一个假说,认为在 Mtosi 至少存在 T. moorii 与 T. brichardi 自然杂交的可能性,从而造成这些鱼在外观上的差异颇大。这一解释似乎并非毫无道理。相较之下,Kisambala 的群体外观差异没那么大,虽然也有头部和胸部略带红色调的个体,以及更偏单纯棕色的个体。在此处,雌鱼的黄色条纹非常明显,而且下方更宽。



       上述可能存在的杂交情形,以及坦桑尼亚北部 T. moorii 群体与 Kipili 以南那些种群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这超出了本文探讨的范围。但这无疑会成为未来探讨坦噶尼喀湖生物多样性与这些非凡慈鲷之谜的好题材。它们仍有许多秘密等待人们去揭示!


参考文献

--Karlsson, M. & Karlsson, M. (2015)《Tropheus 属的复杂性一瞥》。《Tanganika magazine》,vol. 17: 37-51。
--Konings, A. (1995) 《坦桑尼亚南部的Tropheus》。《慈鲷年鉴》卷5:10-17。
--Konings, A. (2015) 《坦噶尼喀自然栖息地的慈鲷》(第3版)。慈鲷出版社,德州埃尔帕索。



--沪ICP备16038729号-1--       |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