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之美:Neolamprologus sp. 'benthosplendens'(黑格天堂鸟)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20年第1期)
(翻译:Deepseek-R1)
2019年9月,我与一群好友(包括 Tautvydas Pangonis [英国]、Pam Chin [美国] 以及 Martin Geerts [荷兰])开始了一段从 Kipili 到 Kigoma 的长途坦噶尼喀湖之旅,我们乘坐 Lake Wanderer 号游艇,由 Chris Horsfall 及其 Lakeshore Lodge 团队陪同。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利用我通过国家地理的 Sofar Ocean & OpenRov 探险项目、SEE Initiative 以及一些亲友捐赠获得的水下无人机,探索深水慈鲷的新种。我们收到的无人机额定下潜深度为100米(330英尺),并配有100米的缆绳,在旅途中我们得以使用了几次。得益于合适的控制装置,我们能实时控制、直播并观看无人机在水面之上所见的画面。我们成功记录了多种生活在80米(260英尺)以上深度的有趣物种,包括 Neolamprologus ventralis、Greenwoodochromis sp.和 Paracyprichromis sp.,甚至还有一些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的未知物种。
这次利用水下无人机的“深水慈鲷探险”并非我们来到坦噶尼喀湖的唯一原因,我们还为了享受非洲的阳光、与朋友共度时光,以及潜水观赏自然栖息环境中的慈鲷。在为期14天的湖上旅行中,我们共进行了32次潜水(包括三次夜潜),还曾遇到过几次鳄鱼。对新物种的无限好奇驱使我和潜伴 Tautvydas(大家称他为“T-Bone”)潜得比 SCUBA 潜水表建议更深的深度,以期发现一些“酷炫”的东西!

在一次深潜中,T-Bone 拍摄到一部分慈鲷,他说那鱼看起来像是 Julidochromis 物种,但又有些不同。不幸的是,那些照片过于昏暗,不足以辨认,所以我取笑他只是处于氮醉状态,并让他“别胡编乱造”。但遗憾的是,他很可能是对的。虽然我无法正式确认(因为他的照片实在太暗),但在下一次深潜中,我在46米(150英尺)处第一次遇到了这只“新”慈鲷。当时光线较弱,看清颜色暗淡的物种更困难,所以建议潜水时携带手电或视频灯。那时我用的是装在水下相机箱上的灯,当我在岩石间一个小蜗牛壳床中拍摄 Lamprologus similis 时,注意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鱼。说实话,乍看之下这鱼确实像 Julidochromis,但仔细观察后便能看出不同。于是,一条“Julidochromis 似”的慈鲷连同一些幼鱼出现在我的镜头中。我先拍下了较大的雌鱼,它光彩照人,令我不忍错过,且我觉得是以前从未见过这种鱼。随后,我注意到在那雌鱼悬停的岩石下方,有一条更暗、更大个体,原来是雄鱼。
按照惯例,当我浮出水面擦干时,我查看了拍摄的照片,并查阅了关于这些物种的资料。可能听起来奇怪,但在水族爱好者圈中,有许多不太受欢迎的慈鲷在湖中却很常见,我们常常参考新出的《坦噶尼喀慈鲷与牠们的自然栖息地,第4版》电子书来比对资料。
经过与 T-Bone 的常规讨论,我们都感到困惑,不确定刚拍到的这物种究竟是什么。也许是 Neolamprologus variostigma 或 N. obscurus?又或者是 Neolamprologus niger 的地理变种?我们不确定,于是我决定把照片发给我的朋友 Ad Konings 询问,他惊讶且兴奋地回复说可能是一种新物种!不用说,我听后喜出望外,但决定在获得更好照片之前暂不公开。我还将照片发给了几位熟悉慈鲷并曾多次游览和潜水于坦噶尼喀湖的朋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慈鲷,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新物种!

潜水结束后,船上所有人都因这次精彩的潜水和浮潜而欣喜若狂。那真是个绝佳的潜点,大家在水中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尽管如此,我仍对没能拍到这“新”物种雄鱼的好照片感到遗憾。事后我想清楚了该去哪里找它,便决定再次潜水到同一地点。这一次,我邀请 T-Bone 与我同行,一起探查大岩石/洞穴的另一侧,希望他比我运气好,能拍到雄鱼的好照片。大约在第一次潜水后一个小时,我们再次下潜至42米(130英尺)。由于不久前已潜过,我们的底时仅剩3分钟。这次我知道该去哪里寻找,果然在同一洞穴内找到了雄鱼,并拍下了几张质量较差的照片,随后它又消失在黑暗中。雌鱼和幼鱼依旧乐于让人拍照。这虽令人颇感沮丧,但至少我和 T-Bone 都有所收获。

以下关于该物种的描述仅为我个人在潜水中观察到的情况的临时总结。对该物种未做任何科学研究,仅仅是作为一位长期慈鲷爱好者的观察记录以及作为专业水族爱好者的个人解读。
我们将它命名为 Neolamprologus sp. 'benthosplendens'——意为“深渊之美”。
首先,这个临时名称是由 Ad Konings 提议,并从一系列名称中选出的。我认为这鱼可能属于 Neolamprologus 属,原因在于其形态特征,如胸部具有鳞片,以及第一条腹鳍的鳍条最长。
'benthosplendens' 这个名称结合了希腊语“benthos”(深度)和拉丁语“splendens”(美丽、闪亮),非常适合描述该种慈鲷。我们还讨论过其他名称,如“reticulatus”(因其花纹网状)或“mattovydas”(作为 Tautvydas 与我发现该物种时的幽默之选)。我们一致认为 N. sp. 'benthosplendens' 是最为专业的选择。
我发现它总是在42米(130英尺)以下出现,这使得普通休闲潜水员很难在非计划性潜水中遇见它。

这种物种雌性的“光泽”源自其棋盘状的深褐/黑色与白色交错花纹,即使成年雌鱼体型相当小(50–65毫米或2.0–2.6英寸),但依然十分夺目。它们眼周似乎有一圈黄色(让我联想到 N. buescheri 或 N. bifasciatus),有时在鳃后、胸鳍周围或腹部还会呈现出美丽的淡红色调。无论雌雄,其吻部都相当突出,并且向上翘起。
而成年雄鱼则显得十分胆怯,对接近的大型“制造气泡者”(指潜水)尤为敏感。在我的潜水中,我总是在遇到雌鱼时也见到雄鱼,但它们出现的时间通常较短。它们可能出现在岩石下、洞穴深处,或者若用手电照射到洞口,便会迅速撤回洞内最暗处或躲入岩石缝隙,使得拍摄十分困难。第一次见到它们时,在靠近蜗牛壳的地方,我拍下了我唯一满意的一张雄鱼照片。我估计雄鱼总长约10厘米(4英寸)。即使在最大的雄鱼上,亚成年或雌鱼的黑色棋盘花纹也总是略微可见,但体上的棕色更为突出,并取代了白色。背鳍边缘也呈现出些许蓝紫色,眼周的黄色仍然隐约可见。幸运的是,我的朋友 T-Bone 拍了几张更好的雄鱼照片,我便称之为“运气小子”!

我在潜水中最感兴趣的一点是,在 N. sp. 'benthosplendens' 出没的地方,总会有一种非常相似的 Julidochromis 物种。这种 Julidochromis 与 N. sp. 'benthosplendens' 在体型、形状和花纹上都非常相似,但我从未在32米(106英尺)以下遇到它们,这可能意味着它们互相排斥。很多次,初看时我以为在较浅水域也找到了这个新 Neolamprologus 物种,但当我靠近时,实际情况却与我的预期不符。这两种慈鲷之间确实存在相似之处,几乎就像它们在不同深度互相“模仿”对方,或者——作为一个纯属假设——这种新物种可能是许多年前当湖水下降时,Neolamprologus 和 Julidochromis 杂交演化而来的。不幸的是,后者只能作为假说,直到有人获得马哈勒山脉国家公园的采集许可证,将一些标本出口用于 DNA 测序,并希望随后能进行正式描述。

凭借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我认为这种鱼相当吸引人,未来在慈鲷爱好者中可能会变得非常受欢迎。我希望这篇文章和相关消息不会引诱非法捕捞者通过有组织的捕捞而将这一新发现彻底消灭,而我们都能尽力保护这些物种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生存,并且只进行可持续的出口。
最后,我要感谢陪伴我这次旅程的所有朋友,特别感谢来自坦桑尼喀湖 Kipili 的 Lakeshore Lodge 的 Chris 与 Louise Horsfall 及其团队,共同组织了这次令人难忘的探险之旅。
祝各位慈鲷饲养愉快!
--沪ICP备16038729号-1-- | Powered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