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Ophthalmotilapia属的羽鳍非常修长、飘逸,所以它们被归为了羽鳍类。它们遍布坦湖,其中分布最广的是O. nasuta,几乎是坦湖全域(在布隆迪和坦桑尼亚交界处没有发现,但被O. sp. 'paranasuta'给“填充”了)。而我们非常熟悉的O. ventralis(即统称的蓝提灯),则分布于坦湖中部两侧到南部的广大区域。大多数地域有两个品种的重叠,少数地域甚至是三个品种重叠。两大品种O. nasuta和O. ventralis都有较多的地域变异,所以选择时要注意相关地域名。 不同的品种虽然可能在同一地域,却活动的具体地域类型不一样(通常表现为深度不同),所以食性就可能也不一样。比如O. boops和O. ventralis在同一地域(后者的范围要大得多),前者活动水域较深,后者较浅,但都以岩石上的附着生物(主要是丝状藻类)为主食,所以是植食性品种。而O. heterodonta原先的名称为O. ventralis,后因颜色模式不同而改为现在的名称,所以也是植食品种。另一个重要成员O. nasuta,以及与其比较相似的O. sp. 'paranasuta',栖息在岩沙过渡区域,都属于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Ophthalmotilapia属成员的雌雄比较好分辨,雄性成鱼的腹鳍更长(且带提灯),体形也更大,且有体色的变化;而雌鱼则相反。奇怪的是,它们的繁殖方式会随着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在自然环境下,通常是在岩石旁堆一个小沙堆,作为交配/繁殖场所的标记。而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如果没有岩石,那它们会直接用沙子建一个沙窝作为繁殖场所,所以鱼缸底部铺设沙子是必需的。 Ophthalmotilapia属和同为羽鳍类的Cyathopharynx属(蓝波类)一样,具好斗性,尤其是同类品种。所以饲养时,雄性最好只饲养一条,而且尽量不要和习性较凶猛的、好动的慈鲷混养,以免把腹鳍的“提灯”给破坏了。 具体的饲养方法,请参照→【坦鲷饲养系列7:羽鳍类坦鲷(Featherf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