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马拉维湖慈鲷圣典
《 马 拉 维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马拉维湖及其栖息地

原著:《Malawi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5版-2016)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06-08


马拉维湖及其栖息地


       当David Livingstone在一次非洲探险中偶然发现马拉维湖时,他问当地人这个宏大的湖泊叫什么名字。渔民告诉他“Nyassa”,于是Livingstone将其命名为Lake Nyassa,而他不知道nyassa本身就是湖泊的意思。Lake Malawi(在马拉维的称呼)或Lake Nyasa(在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称呼)对非洲人非常重要。每年从湖中捕捞数万吨鱼类,这些鱼类——主要是utaka [1](haplochromine慈鲷)、chambo [2](tilapiine慈鲷)、鲶鱼和usipa(湖中沙丁鱼)——丰富了生活在该地区的非洲人的日常餐食。

       该湖是世界第九大湖,长约600公里,某些地方宽达80公里。其最大深度为700米,湖面海拔472米。湖泊面积约31000平方公里,三国接壤。大部分湖泊(西部和南部)属于马拉维,东北部分属于坦桑尼亚,较大的东海岸部分属于莫桑比克。两个重要的岛屿,Likoma和Chizumulu,位于莫桑比克水域,但属于马拉维。Taiwanee Reef,一个位于Chizumulu岛以北约7公里的暗礁,原名为Taiwan Reef,也在莫桑比克水域,虽然只有马拉维渔民在那里撒网。

       湖泊位于热带地区,这防止了表层水温比深层水低得多的现象,从而防止了水的大范围垂直循环——尽管有一些循环。只有在水柱 [3] 上层200米有足够的含氧层支持除厌氧微生物外的生命。东南风(mzuera)——主要在干季(6月至8月)出现——引发了湖南部较冷水层的上升,使该地区表层温度降低到20°C。在雨季(11月至4月),避风湾的温度可能上升到30°C以上。然而,平均表层温度范围为23至28°C。

       湖水的化学成分在整个湖中相当统一。其pH值(酸碱度的衡量)在7.8到8.5之间波动。这两个值之间的差异主要由于水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在涌浪区气体交换最佳,减少了CO2含量,因此pH值较高,而在避风湾或较深的水层中pH值较低。导电率(矿物质含量的衡量)在200到260μS/cm之间,相对于东非裂谷的其他湖泊,这个值相对较低。

       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导致水下能见度的相应变化:在2月的炎热天气里,能见度可能降到不到一厘米,而在10月无风的日子里,能见度可以超过20米。岩底区域的水比泥底区域的水更清澈,但一般来说,离岸水域的水浑浊主要是由于藻类繁殖。在雨季,来自临时河流的泥沙水减少了能见度,使其在离岸几公里内为零。

       降雨量可能非常大,以至于湖水位在一个月内上升超过一米(例如2003年1月),到雨季结束时(5月),湖水位可能比干季结束时(11月)高出两米,因为湖泊只有在南端的Shire河出口。除了这种年度波动,水位在较长时间内也有显著变化。1980年8月,水位达到了记录最高点,随后几年水位下降了几米!

       现在认为马拉维湖的形成始于大约860万年前,深水情况首次出现在约450万年前(Delvaux 1995)。在其后来的历史中,湖水位多次急剧下降。湖泊在100万至160万年前几乎完全干涸,250至420千年前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湖水位下降(Delvaux 1995)。

       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沉积物不断在湖底积累——据发现,在过去的14.5万年间,积累了约90米深的沉积物层。如今,总沉积层深度达到了四公里!通过分析从湖底最深处获得的沉积岩芯,Scholz等(2011)和Lyons等(2011)发现,9.5万至11万年前,马拉维湖的水位比现在低约550米!他们估计当时湖泊的体积不到现在的3%,表面积不到现在的11%!Lyons等(2015)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过去130万年中,有24次湖水位下降了200米或更多!上一次主要的低水位(比现在低100米)出现在约1.8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

       这些低水位持续时间足够长,留下了可通过回声探测发现的古岸线痕迹,遍布整个湖泊。较小的古湖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湖,而不像坦噶尼喀湖那样被分成几个湖。

       普遍认为,这些低水位期是由于炎热干燥的气候引起的。这些水位的巨大波动无疑反映在以各种形态生活在古湖中的慈鲷身上,它们的形成(和灭绝)也是连续波动。(Genner & Turner 2014)。


【万宝鱼注】  [1]  utaka是当地人对一些以浮游生物为食,在开阔水域觅食的haplochromine慈鲷的称呼;它们通常为银色,呈细长状;主要集中在Copadichromis属、Mchenga属和Nyassachromis属慈鲷 [2]  chambo是当地人对罗非鱼(tilapiine)科三种特有种的称呼,当地人将其作为可食用的经济型鱼类。 [3] 水柱(water column)指水体表面和水底之间的垂直水域。也可以理解为“水中”或“水体”,但含义远没有“水柱”表达得那么丰富和形象。只是对国人来说,“水柱”一词可以会引起歧义,但三湖爱好者又必须记住这一词汇,因为它将大量地出现在本书的很多章节中(在少数情况下,也会译为“水中”)。与它相对应且同样也大量出现的名词叫基底(substrate)或基质。

      〖翻译说明〗为避免出现歧义,在翻译时要求人工智能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进行翻译,直接用原文。同时为便于理解,每个物种后面均标注了中文名,并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