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马拉维湖慈鲷圣典
马 拉 维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岩沙过渡栖息地(四)(2)

原著:《Malawi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5版-2016)》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08-25


        Copadichromis verduyni [东部波里尔] 分布于湖的东岸,从 Chimwalani Reef(Eccles Reef)到 Gome 村。雄性 C. verduyni 防御着 C. mbenjii 组任何成员中最不显眼的产卵场。有时产卵洞穴有岩石底部,完全没有沙盘入口。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小量沙子从产卵的小洞穴中移出并用于形成巢穴。在其分布的北部,这种物种与 C. atripinnis 共享沙岩栖息地,但后者几乎总是在 C. verduyni 下面的深度和更开放的栖息地中找到。大多数雄性 C. verduyni 在 9-15 米深度守卫着产卵场。雌性和非领地雄性从底部 1-3 米高的水柱中觅食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这种物种与 C. insularis 密切相关,但可以通过一个肛门上方的斑点与侧线上部之间的距离来区分(在C. insularis 中,斑点与侧线上部接触) [1] 

        Copadichromis insularis [印苏拉雷斯亮蓝] (洞穴筑巢者)栖息在 Maleri 群岛 13-18 米深的中间栖息地,并在 Chinyankwazi 和 Chinyamwezi 岛周围相似深度的沙地上找到。在 Tsano Rock 也见到过非常相似并可能是同种的形态,但未收集到标本来验证其身份。雌性和非领地雄性成小群聚集(最多 10 个体),从底部上方 1-3 米的水柱中觅食浮游生物。领地雄性通常会把它们的产卵场部分挖到比产卵场直径还大的平坦岩石的下面。盘的直径为 20-35 厘米,产卵洞穴高度为 3-10 厘米。岩石前的盘大约为半圆或更小。产卵发生在岩石下面。

        Copadichromis cyanocephalus [蓝闪电] 的分布,包括从 Meponda 北部到 Lumessi 河的岩石湖岸,先前称为 C. sp. 'verduyni blueface'。领地雄性在 15-22 米深度守卫巢穴。产卵场部分在岩石突出的下方,沙子从下方挖出并堆放在洞口前。很少有边缘的痕迹;沙子只是从产卵洞穴中运走。用于建造的岩石几乎总是大于产卵盘的直径,直径为 18-30 厘米。产卵洞口高 4-5 厘米。雌性成小群生活,通常在离底部一米的范围内找到。

        Copadichromis parvus [帕乌斯火冠] 是最近描述的洞穴筑巢者,先前称为 C. sp. 'verduyni dwarf' 是这个组中分布最广的物种之一。其分布范围的最南端位于 Chiloelo 河以北,与 C. cyanocephalus 共享栖息地,分布延伸至完全位于莫桑比克的 Metangula 北湾。领地雄性出现在 10 到 25 米深度,通过从岩石下挖掘沙子来建造筑巢。产卵盘的直径为 15-22 厘米,洞口高度为 3-6 厘米。大多数情况下的筑巢用岩石大于产卵盘的直径,产卵发生在洞穴内。在沙质底部,洞口前有一个浅盘样的“前庭”,但在较软的基质上则没有这样的“前厅”。觅食雌性和非领地雄性在底部上方 1-3 米的水柱中觅食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口孵雌性是独居的,并靠近基质。

        Copadichromis atripinnis [黑翼金属蓝] ——一个沙堡筑巢者,先前称为 C. sp. 'eastern three-spot',沿着 Nankumba 半岛的岩石湖岸和 Domwe、Thumbi West、Mumbo岛及 Maleri 群岛的 Chidunga Rocks 和 马拉维东岸的 Chimwalani Reef 和 Gome 村的沿岸出现。它栖息在 12-25 米深的中间栖息地。领地雄性在靠近岩石区域的沙坡上建造筑巢,筑巢间距为 2-7 米。产卵盘的直径为 25-40 厘米,边缘离底部 3-9 厘米。用于建造的小岩石很少大于盘直径的三分之一。未观察到从岩石下方挖掘。产卵盘倾向于岩石,通常为超过四分之三的圆。雌性成大群聚集,有时多达百个个体。觅食群在底部上方 2-3 米处游动,觅食水柱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口孵雌性靠近底部。

        Copadichromis trewavasae [白眉金属蓝] (先前称为 C. sp. 'mloto likoma)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洞穴筑巢者,并且是水族爱好者中非常受欢迎的慈鲷。Likoma 和 Chizumulu 群岛周围的种群已经被用于观赏鱼贸易。该物种的分布不仅限于这两个岛:它在从 Makonde 到 Manda 的坦桑尼亚湖岸沿线以及莫桑比克的 Cobwe 也经常出现。最北端的 Makonde 种群特征是雄性背鳍上有橙红色斑点,但这只是地理变异的一个方面,白色到珍珠色的身体颜色也是该物种的地理变异之一。C. trewavasae 栖息在 15-25 米深的沙岩交界处。领地雄性通过从岩石下挖掘沙子或泥土并堆积在产卵洞前形成半圆形的入口来建造筑巢。筑巢的略微抬高的边缘感觉像一个浅浅的盘子。产卵发生在岩石下方。雌性通常成小群聚集,通常不超过 10 个个体,并保持在底部附近。雄性和雌性在底部附近的水柱中觅食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Copadichromis melas [黑夜莫洛托] (先前称为 C. sp. 'midnight mloto')在莫桑比克沿岸的沙岩交界处出现,从 Tumbi Point 到 Cobwe。在后者地点,它可以与另一洞穴筑巢者 C. trewavasae 共同生活。领地雄性在 10-15 米深度建造筑巢。这些巢穴在岩石下挖掘,通常比产卵盘的直径大。它们有抬高的边缘,边缘的中点位置通常比与岩石接触的地方要高得多。岩石下的产卵洞的宽度为 7-25 厘米,入口高度为 3-7 厘米。雌性通常是独居的或成小群聚集。雄性和雌性在底部附近的水柱中觅食浮游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万宝鱼注】 [1] 如作者所说C. insularis的这个斑点与侧线的上部接触,而C. verduyni的这个斑点似乎被侧线穿过。但实际肉眼很难区分。

      〖翻译说明〗为避免出现歧义,在翻译时要求人工智能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进行翻译,直接用原文。同时为便于理解,每个物种后面均标注了中文名,并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