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捕捞与鱼类消费的影响
坦噶尼喀湖渔业迄今为止是该地区人类摄取动物蛋白最重要的来源。传统上,湖中的鱼类为四个沿湖国家的当地居民提供了25%–40%的动物蛋白。最重要的传统食用鱼包括两种小型沙丁鱼——Stolothrissa tanganicae 和 Limnothrissa miodon (Clupeidae 科)。此外,商业和当地自给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体长50至100厘米(20–40 in)、体重5至20千克(11–44 lbs)的大型 claroteid 和 clariid 鲶鱼;四种属于 Latidae 科的 lates perches (Lates spp.);Tigerfish Hydrocynus vittatus;以及大型慈鲷,如 Boulengerochromis microlepis、Oreochromis tanganicae 和 Bathybates graueri。 br />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鱼类消费和商业捕捞对鱼类种群和大多数鱼种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目前,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仅有几间小屋的沿海地区,已经有了大量的居民点和渔村。在湖岸的大部分地区,渔民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在沿岸地区捕鱼,而这些地区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也是大多数中上层鱼类的育苗区域。 br />
然而,尽管捕鱼人数大幅增加,每天入网的鱼量却不断减少。由于捕捞压力过大、破坏性捕捞方法和过度捕捞,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在 Mpulungu,工业渔船的渔获量从 1994 年的 877 公斤(1,935 磅)下降到两年后的 535 公斤(1,180 磅)。1995 年至 2011 年间,坦噶尼喀湖的渔业收入减少了 25%,尽管这 16 年间渔民人数翻了两番。与此同时,每位渔民的渔获量在此期间减少了 81%(GNF,2013 年)。因此,许多渔民尝试使用更有效的捕鱼方法,包括非法捕鱼,尤其是使用小网眼渔网,甚至是蚊帐。由于过度开发,几种传统食用鱼(如鲈鱼)的渔获量急剧下降,渔民现在开始捕捞他们以前不感兴趣的鱼种,如小型观赏慈鲷,作为水族馆鱼类出口。
其他威胁
迄今为止,坦噶尼喀湖一直被认为没有血吸虫病病原体——这是一种影响肠道和膀胱的热带疾病。然而,四年前,一组在 Kigoma 附近进行数月野外研究后返家的16名学生中,有一半被诊断出患有血吸虫病 (Steiner, F. & al., 2013)。目前尚不清楚该病的发生是否与某些主要以蜗牛为食的慈鲷种群密度下降有关,就像在马拉维湖中见到的那样。
与邻近的维多利亚湖相比,坦噶尼喀湖没有严重的入侵物种问题。唯一的例外是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一种源自南美洲的水生植物。到目前为止,坦噶尼喀湖还没有引进外来鱼种。不过,有资料显示,从事观赏鱼养殖的渔民曾在以前没有慈鲷分布的地方放生过慈鲷(Salzburger 等人,2006 年)。
最近,有关坦噶尼喀湖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又一威胁的详细信息被公布。2016 年 10 月 4 日,坦桑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就在坦噶尼喀湖联合开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采活动达成协议。这些计划的实现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生态后果,并对坦噶尼喀湖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坦噶尼喀湖慈鲷在水族爱好者中一直广受欢迎,这催生了众多书籍及水族杂志文章的出版。全球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正致力于这些慈鲷的研究,以解答多样的进化、生态和分类学问题。由于坦噶尼喀湖属于全人类的生物遗产,全球自然基金组织(Global Nature Fund)将其定为“2017年度受威胁的湖泊”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且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Boulenger, G. A. (1909-1916):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非洲淡水鱼目录》.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4 Bd.
--Fryer, G. &T. D. Iles (1972): 非洲大湖的慈鲷. Edinburgh.
--GNF (2017): http://www.globalnature.org/en/living-lakes/threatened-lake-2017
--Günther, A. (1893): 《E. Coode-Hore 先生在坦噶尼喀湖收集的爬行动物和鱼类的描述》. Proc. Zool. Soc. : 628-632.
--Kraemer, B. M. & al. (2015): 《坦噶尼喀湖上层水体百年变暖趋势》. PLoS One 10 (7): e0132490.
--Ladiges, W. (1959): 《坦噶尼喀湖的鱼类》. D. Aqu. u. Terr. Z. (Datz) 12 (5): 130-134.
--Poll, M. (1956): 《慈鲷,坦噶尼喀湖水生生物探险 (1946-1947) 》: Résultats scientifiques, 3 fasc.5B. Brussels, 619 S.
--Salzburger, W. &al. (2006): 《东非坦噶尼喀湖的 Tropheus moorii(一种慈鲷鱼)种群之间的颜色择偶》. Proc. R. Soc. B 273: 257-266.
--Staeck, W. (1974): 《坦噶尼喀湖的生物群落及生活条件》. Das Aquarium 8(7): 292-297.
--Staeck, W. (1975): 《 Tropheus moorii的南部种群. Aquarien-Magazin 9 (12): 518-521.
--Staeck, W. (1979): 《对 Kärpfling 慈鲷的观察:关于 Cyprichromis 属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生态学》. Aquarien-Magazin 13 (2): 99-104.
--Staeck, W. (2017): 《在 Kigoma 捕捉 Tropheus duboisi:摘自我 1974 年7月的日记》. Tanganika No. 20: 28-38.
--Steiner, F. & al. (2013): 《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野外工作归来的欧洲学生中急性血吸虫病》. J. TravelMed. 20 (6): 380-383.
--Verburg, P. & al. (2003): 《坦噶尼喀湖百年变暖的生态后果》. Science 301 (5632): 505-507.
--Wickler, W. (1963): 《关于慈鲷的分类——以 Tropheus, Petrochromis, Haplochromis 及 Hemihaplochromis n. gen. Senck 为例》. Biol. 44: 83-96.
--Wickler, W. (1965): 《图案与行为模式的演化》. Naturwiss. 52: 335-41.
--Wickler, W. (1969): 《关于 Brabantbuntbarsches, Tropheus moorei (Pisces, Cichlidae) 的社会学》. Zeitschr. Tierpsychol. 26 (8): 966-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