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湖岩栖慈鲷:Lithochromis 属(2)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9年第2期) 作者:Greg Steeves 日期:2025-01-07

 |
Lithochromis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Seehausen & Bouton, 1998
原先称为 Haplochromis sp. 'black pseudonigricans' 和 H. sp. 'black and yellow pseudonigricans' 的 Lithochromis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分布于坦桑尼亚水域的 Mwanza Gulf 北部,包括 Anchor 岛、Capri Point 和 Nyegezi Rocks。作为一种机会性觅食者,L.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会在覆盖有生物覆盖层(aufwuchs)的岩石上刮食,摄入昆虫幼体、甲壳类、小鱼以及蓝藻(Bouton,1997)。
相比其他 Lithochromis 物种,我饲养 L.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的经历更多,曾在多种不同的配置里成功维持着稳定的繁殖族群。不过,和同属物种一样,它们在 55 加仑(200 升)或更大的水族箱中表现最佳。雄鱼可长至 10.7 厘米(约 4.2 英寸),雌鱼则稍小一些。
它们的体色整体呈黑色,躯干上能隐约看见更深的黑色竖纹。上下颚伸出程度相等,牙齿为单尖型。背鳍基部颜色较深,中间部分(尤其前段)闪现明亮的金属蓝色,每条鳍条的尖端则呈现黄橙色。尾鳍基部为黑色,剩余部分则是深红色。臀鳍前七根棘呈橙色,随后五根鳍条则逐渐过渡到半透明的黄色。其上分布着大块黄色的卵斑,这些卵斑越过棘部且相邻的暗色眼眶部分彼此相连。胸鳍为黑色,第一根鳍棘略微延伸。雌鱼体色为灰棕色,具有暗色条纹,臀鳍与尾鳍下半部分带有淡淡的黄色。成熟雌鱼的臀鳍上出现一枚卵斑并不罕见,尽管其并不带有雄鱼那样的眼眶边缘。
我为这类“haplochromine”慈鲷布置水族箱的方法大体相同:用池塘沙做底砂,并在水族箱后方堆砌石块。散落几块圆润的鹅卵石,以免鱼只持续地互相“正面遭遇”。若条件允许,最好从幼鱼开始饲养,让它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行确立秩序。
L.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为母系孵繁殖方式。当雌鱼成熟时,雄鱼会在已占领的领地内以猛烈的抖动方式来吸引雌鱼。雌鱼一旦选定配偶,雄鱼就进入最强烈的护巢状态,将除了伴侣以外所有入侵者赶出领地,体色也因此达到最鲜艳。此时雌鱼的腹部可见明显的产卵管,并会随产卵临近而愈发突出。每当雌鱼接近它的领地,雄鱼便做出一连串鳍张开与抖动的“舞蹈”。雌鱼逐渐更频繁地靠近雄鱼,而雄鱼则一边驱赶其他鱼只,一边继续向雌鱼表演。最初它们会反复进行几次这样的“预演”动作,直到雌鱼释放第一批卵。雌鱼吐出卵后会迅速转身将其含入口中,并啄咬雄鱼伸展的臀鳍上那些“卵斑”,此时便完成受精。直至雌鱼产完全部的卵,这个过程会反复多次。产完卵后,雌鱼会躲到相对隐蔽的地方,避免雄鱼继续追求(雄鱼还会想延续产卵过程)。过一阵子,雄鱼对交配失去兴趣,雌鱼便可再度在缸中游动。雌鱼口孵约 17 天后释放仔鱼,并额外照顾约一周后便让幼鱼自行觅食。若缸里有充足的岩石结构,有些幼鱼能在成鱼群落中存活下来。若想大量养大仔鱼,通常要把口孵的雌鱼单独转移到另一个水族箱中,让其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完成孵化与放仔。成熟雌鱼单次产卵数可达 40 条以上。
Lithochromis sp. 'Makobe Island'
正如我在开篇提到的那样,还有几个看似未被命名的“haplochromine”慈鲷,外形与 Lithochromis 属的特点颇为契合。其中一例就是我曾拥有的一条来自 Makobe 岛的野生雄鱼。它体型较宽,浅色体侧上布有深色三角形花纹,背鳍呈青蓝色并带有猩红色边缘。尾鳍是红色,与白蓝相间的臀鳍相映成趣,臀鳍末端渐变为红色,并带有两个大型“卵斑”。
可惜我当时只有这一条雄鱼,没有雌鱼能让它“激情上色”,因此可能没能看到它最艳丽的体色。这条鱼是成鱼时被我购入,约 10 厘米(3.9 英寸),与同缸的几条“单身鱼”相处并不算特别凶猛。希望今后还能见到此物种重现于爱好者之中,也期待其他尚未描述的 Lithochromis 物种能一并被引进。
注:从图片上看,Lithochromis sp. 'Makobe Island' 应该是 Pundamilia pundamilia (尼雷尔斑马)
结论
能有机会饲养这些美丽的 Lithochromis 物种,着实让我感到幸运。在性情方面,我发现 L. rufus(粉红鲁弗斯) 和 L. rubripinnis(黑云红丝带) 十分相似,饲养方式几乎互通。而L.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更具攻击性,需要密切观察族群互动,确保它们之间能达成平衡。如果争斗过于激烈,不妨重新调整缸内布景,看看新的领地分配是否能缓解“战争”氛围。我在饲养这三种鱼时都曾使用过“伴游鱼”,如在 L. rufus(粉红鲁弗斯) 与 L. rubripinnis(黑云红丝带) 的缸里投放了 Aulonocara jacobfreibergi(Otter Point 地域种),而在 L. xanthopteryx(黄尾乌云) 的缸里则搭配了 Chindongo demasoni。事实证明它们能和谐相处,也颇具观赏性。尽管有些“纯粹派”会指出这些鱼并非来自同一分布区,不应混养,但单纯观赏上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总的来说,我很享受与来自 Lithochromis 属的这些“haplochromine”慈鲷相处的经历。当前我主要关注 L. rufus(粉红鲁弗斯) 的族群,但也希望继续饲养过去曾经接触过的其他几个物种。我真正兴奋的是,维多利亚湖里可能还有更多未被描述的 Lithochromis 物种等待被引入到慈鲷爱好者的视野。以往想要入手新种的维多利亚湖慈鲷或许只能是痴心妄想,但如今偶尔还是会有新鱼被陆续引进,让我们有机会在它们于原生地绝迹前先行建立起人工饲养族群。还请慈鲷圈各位继续关注——我们并非第一次见证奇迹,有时梦想真会成真!
参考文献
--Seehausen, O., E. Lippitsch, N. Bouton & H. Zwennes (1998) Mbipi,维多利亚湖的岩栖慈鲷:三个新属和15个新种的描述:《淡水鱼类学探索》,9(2):129-228。
--Seehausen, O.(1996)维多利亚湖岩栖慈鲷。Verduyn chiclids,荷兰。
--Seehausen, G.,D. Hansen和A. Lamboj(2010)。《非洲慈鲷》,第一卷。奥地利Grand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