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湖的箭头型慈鲷:Yssichromis sp. 'blue tipped'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6年第3期) 作者:Greg Steeves 日期:2025-02-08

 |
(翻译:Deepseek-R1)
维多利亚湖的箭头型慈鲷是haplochromine爱好者最追捧的物种之一。尽管它们在圈养中罕见(或许正因如此稀有),仍有几个物种在人工环境中存活下来,未像其他维鲷一样的消失。然而,这一属的种群远未稳定。多位杰出的慈鲷繁育者已投入大量精力维持这些鱼类多代繁衍,但现在需要更多爱好者参与,直接为Yssichromis属的物种存续贡献力量。后文将详细讨论。
大多数Yssichromis物种来自非洲的维多利亚湖。至少有一种——Yssichromis pappenheimi——分布于乔治湖(Lake George)。已故英国鱼类学家Humphry Greenwood在分类和描述东非大湖及河流中未知haplochromine类群里程碑式的工作中建立了该属。属名Yssichromis源自希腊语“yssos”(意为“标枪”或“箭头”),与其细长流线型的体态相符。这类鱼通常体型较小,头部尖锐(箭头状),颅顶平直或略凸。双颌外排牙齿主要为不等双尖齿,后部为三尖齿;内排由小型三尖齿组成。下颌较上颌略突出,类似Prognathochromis(Tridontochromis)物种的特征。前颌骨不如前述物种明显,且Yssichromis的眼睛比大多数haplochromine更大。
在饲养Yssichromis时,人们常联想到坦噶尼喀湖的美丽慈鲷Cyprichromis属(剑沙)。两者均为开放水域群游性慈鲷,主食浮游生物(小型昆虫亦占部分食谱),且相较于其他haplochromine更温和。Yssichromis物种在维多利亚湖曾数量庞大,直至1970年代末尼罗河鲈(Lates niloticus)在湖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种群锐减。此后,尼罗河鲈数量骤降,许多被认为灭绝的慈鲷重新现身。适应力极强的haplochromine似乎总能找到生存之道。有观点认为,Yssichromis laprogramma可能加入大量群游的Rastrineobola argentea(一种丰富的小型鲤科鱼)中以躲避捕食;另有推测称Yssichromis pyrrhocephalus可能从开放水域转为岩栖生活以躲避尼罗河鲈。无论真实性如何,这些鱼的适应力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它们能完美适应水族箱环境。
Yssichromis sp. 'blue tipped' 最初发现于维多利亚湖肯尼亚水域Rusinga 岛附近的Winam Gulf入口处,早期野外名称为Haplochromis sp. 'tipped blue'。需注意的是,许多欧洲学者不认可Greenwood的分类体系,倾向于将所有未知鱼类归入号称“属级垃圾桶”的Haplochromis。其通用名“tipped blue”指未成对鳍的边缘呈蓝色,更准确的英文翻译应为“blue tipped”。在北美,该物种被称为Yssichromis sp. 'blue tipped'。目前,Rusinga岛的种群数量及其在维多利亚湖其他区域的分布尚不明确,甚至无法确认自首次发现后是否有人再次观测到这一美丽慈鲷。除作为饵鱼外,它们与其他haplochromine对当地渔民几无价值。
其体态细长,颅顶平直,下颌略突出于上颌。次优势雄性背部呈暗红紫色,背鳍下方有一条浅棕褐色线;体侧为青柠绿色,中段散布深色斑块,斑块沿极浅的垂直条纹分布;腹部浅棕色,尾部区域有两处深色斑块,由细黑线连接;尾鳍透明,背鳍呈淡蓝色(物种描述名即源于此)。臀鳍透明,后上部有两枚清晰的卵斑。雌性体色以银色为主,体侧中部具与雄性相同的黑色斑块,这些斑块相连形成近乎连续的实线。腹鳍、臀鳍和尾鳍略带黄色,背鳍前部可见蓝色。优势雄性通体乌黑,光线反射下泛出绿色光泽;背鳍前部金属蓝,其余部分黑色,边缘黄色;尾鳍黑色带黄边(两端黄色较厚);臀鳍基部黑色,鳍条较浅,外缘黄色;通常具两枚橙色眼斑,外围黑色;腹鳍黑色,第一鳍条延长。雄性体长可达近10厘米(3.9英寸),雌性稍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