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 'Lamprologus' callipterus(凯利贝)的体验(2)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9年第2期) 作者:Don Danko 日期:2025-01-10

 |
喂食和调理 'L'. callipterus(凯利贝)
我给坦噶尼喀慈鲷提供多种饵料,主食是优质的螺旋藻/海带片和冻干磷虾。我也会不定期投喂冻干丰年虾和冻干磷虾,有时会喂一些干制鱿鱼(月喂两三次)。所有冻干饵料在投喂前我都会仔细捏碎。几十年来,我每天都孵化丰年虾卵给底栖产卵的苗吃,但在规模缩减并追求低维护后,我就不再这样做了。目前我会投喂去壳的丰年虾卵和一些小粒饲料,应付幼鱼的需求基本够用。当幼鱼长到几周大之后,我就开始给它们喂细碎的薄片饲料,一直持续到它们能吃碎碎的冻干饵料——通常当鱼长到约 1 英寸(2.5 厘米)时就可以了。
慈鲷混养缸与合适的混养对象
在饲养和繁殖中美洲慈鲷 30年后,我想从持续应对它们攻击性的管理中暂时抽身。当我们在大约九年前搬进一所较小的房子时,我决定重新饲养坦噶尼喀慈鲷。虽然很多慈鲷圈的朋友都知道我主要养中美洲慈鲷,但其实我几乎一直也在同时饲养坦噶尼喀慈鲷,它们同样是我的最爱。为了适应新房子规模的缩减,我把原本的水族缸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在选定的地下室空间里,我计划在架子的上层放置6个大水族缸,容量约90-125加仑(340-475升),下层放的全部是40加仑(约150升)左右的繁殖缸。新鱼房的设计原则包括良好的照明、节能、美观,并通过自动换水系统将日常维护量降到最低。我主要想饲养一些相对温和的'Lamprologus'、Paracyprichromis、Cyprichromis 以及其他坦噶尼喀类型的鱼。另外我也计划留一个缸给那些温和的,比如 Thorichthys 属。目前这个缸里就养着一对漂亮的 Thorichthys callolepis,得感谢 Debbie Sultan 和 Tom Turtle Coradini 的馈赠。
为了让投喂管理更简单,我最初将重点放在坦噶尼喀的口孵慈鲷上。它们的幼鱼在刚能自由游动时就已经较大,无需投喂刚孵化的卤虫幼体(Artemia),只要饲喂细碎的薄片饲料和小型颗粒饲料即可。此外,我过去饲养的大多是基底繁殖类慈鲷,所以尝试新的口孵种类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拍照机会。
在新鱼房搭建完成后,我便开始尝试各种坦噶尼喀慈鲷的组合。我喜欢混养缸的理念,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行且成功的方式。有两个特别成功的群落缸让我记忆深刻。其一是一个125加仑(约475升)的南美和中美洲慈鲷混养缸,里面的繁殖对包括 Uaru amphiacanthoides、Vieja melanurus、Criboheros longimanus 以及根据情况随时更换的其他物种。另一个是一个150加仑(568升)的基底繁殖类慈鲷混养缸,里边包括 N. leleupi(天堂鸟)、V. moori(茉莉天堂乌)、A. calvus(珍珠虎)等,随着时间推移也时常更换品种。那个展示缸里放了大块的 Tufa岩做成的礁石堆,前底部排了一列海螺壳。以上两个例子都成为了“繁殖机器”:只要仔细搭配物种,就能很好地管理攻击性,并将繁殖成果最大化。当然,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不少经验教训;比如,切勿把正在繁殖中的 Trichromis salvini 放进一个以温和新热带慈鲷为主的混养缸。再比如,不要把形态相似且在水体同一层活动的两个物种放在一起——N. leleupi(天堂鸟)和 N. mustax(白颚天堂鸟)就是个典型事例,否则它们很可能互相对立,压根不会繁殖。最后,还要记住,别把体型不大的 Kronoheros umbriferus 或 Mesoheros festae 与那些温和的新热带慈鲷一起混养来“长大”,因为它们会很快占领整个缸并破坏原有的和谐。
我在新家搭建的第一个群落缸里,混养了口孵和基底繁殖慈鲷,包括 N. leleupi(天堂鸟)、A. calvus(珍珠虎)、'L.' similis(斑马贝)、P. brieni(黄翼珍珠)和 T. irsacae(尖嘴蓝点狐狸)。刚开始,我很快就让 leleupi(天堂鸟)、calvus(珍珠虎)、brieni(黄翼珍珠)、irsacae(尖嘴蓝点狐狸)成功产卵,而 similis(斑马贝) 也顺利繁殖了。然而,其他鱼在抢食时过于凶猛,导致底层的栖贝类和它们的幼鱼难以抢到食物,常年只能在贝壳附近逗留。它们逐渐瘦弱,不再继续繁殖,幼鱼也长不大。最终,我只得把这些'L.' similis(斑马贝) 移出,才避免进一步损失。
通过不断摸索,我找到了如今这套可以让贝壳类在大型群落缸里成功生存的办法。我发现把 Paracyprichromis 和 Cyprichromis 与贝壳类放在一起是相当有效的组合。比如,P. nigripinnis、P. brieni(黄翼珍珠)、Cyprichromis leptosoma "Utinta"(尤亭塔剑沙)以及 Cyprichromis microlepidotus "Bulu Point"(布鲁岬细鳞剑沙)都是很好的“缸友”。它们是中上层活动的鱼类,不会打扰底层那群占据贝壳繁殖的种类。而且这类“沙丁鱼型”慈鲷的温和性也让底层贝壳类鱼能够更自在地寻觅食物,不会像与更具领地意识的鱼混养时遭到攻击和驱赶。
我也尝试过在没有 Cyprichromis 的情况下,将多种贝壳类放一起,而且效果不错。比如,我曾在一个100加仑(约380升)、6英尺(1.8米)长的水族箱里成功混养 'L.' speciosus(黑钻贝)、'L.' ornatipinnis Zambian(赞比亚蓝钻贝)、Telmatochromis temporalis 'Shell'(坦伯拉卷贝)等。个人经验认为,想要环境和谐,关键之一在于“贝壳数量要多于鱼的数量”,这样每条鱼都能分到自己的一块地盘。我在养 callipterus(凯利贝) 时就做过类似实验,把它们放进一个已有 speciosus(黑钻贝) 和 Telmatochromis temporalis 'Shell'(坦伯拉卷贝)的缸。底砂上大约分散了30只 Neothauma tanganyicense 贝壳。最初一个多月一切正常,直到雄鱼开始表现出繁殖欲望。有一天,它竟然把缸里的所有贝壳都搬到后方左角,虽然看起来挺有意思,但也导致了缸里冲突激增,别的小型贝壳类鱼顿时失去了安身之所。于是我把那些贝壳类搬去别的缸,好观察这条雄鱼的“表演”并记录它的举动。当时我还想拍下它搬贝壳的画面,可惜最终没能抓拍到。
在我一个125加仑(475升)的群落缸里,曾同时饲养过两条雄性 'L.' callipterus(凯利贝) 和两条雌鱼。实际上就是两个成对儿,外加一群大约15条 Paracyprichromis nigripinnis(蓝翼蓝珍珠)在一起。其中一条雄鱼在缸左侧建了产卵区,集中了一些贝壳,并与其中一条雌鱼多次产卵。另一条雄鱼和雌鱼则在缸里随意游动,没有固定的地盘。记忆中,这种环境里并没出现过明显的攻击问题,不过如果在更小的缸里放几条成年雄鱼一起,可能就会出事了。
目前,我正在一个6英尺(1.8米)长的水族缸里饲养大约12条幼年的 callipterus(凯利贝),它们与其他贝壳类、Paracyprichromis nigripinnis(蓝翼蓝珍珠,包括普通色和白化)以及 Cyprichromis leptosoma 'Utinta'(尤亭塔剑沙)混养。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