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公主(Benthochromis horii-航母)(2)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7年第1期) 作者:AD-Konings 日期:2025-01-11

 |
繁殖策略
在非繁殖期,B. horii 会与其他两种(B. melanoides 和 B. tricoti)一起在很深的水域中形成大型群体共同摄食。三种鱼在深水区数量都很庞大(Pearce 1985),且它们的鳃耙数量为 24-28 根,咽喉齿也都较纤细、带小齿,说明它们以同样的浮游生物为食。Poll(1956)发现 B. tricoti 的肠道里装满桡足类,由此推测三种鱼吃的都是相同的浮游动物。
当进入繁殖期后,B. horii 的雄鱼会占据一块繁殖领地:在纯岩石栖息地里,繁殖场所往往是突兀于周边岩石之上的一块巨石顶端,通常在 25 米(约 82 英尺)或更深;中间栖息地则常见雄鱼选择同样裸露的大石块顶部,如果找不到合适大石,就会在沙地上构筑一个直径约 30-50 厘米、高 10-15 厘米的“产卵窝”。到目前为止,只有坦桑尼亚中部沿岸的“圆背鳍”变种被观察到会在沙堆上产卵。我在 Mpimbwe角、Siyeswe 湾、Nkwasi Point 与 Luagala Point 都见过这一群体——哪怕附近的岩区有足够大的岩石,雄鱼依然会在沙地上堆建产卵窝。这种“堆沙”筑窝的行为在坦噶尼喀湖里极为罕见,除 Benthochromis horii 外,只有 Callochromis 属采用类似的沙堆产卵方式。推测 B. horii 在水肺潜水无法到达的更深水域也会建沙堆,但在陡峭岩岸则改用大石顶作为产卵平台。岩石区里,每个雄鱼领地间的距离通常超过 10 米(约 33 英尺);而堆沙的雄鱼们之间间隔仅 5 米(约 16.5 英尺)。在水族箱里,B. horii 也可能在平放的岩板上、缸壁的垂直侧面,甚至在缸角堆起的沙上产卵(Salvagiani 1996)。
繁殖开始时,雌鱼会检查产卵场所,并清理其中的沙粒或其他杂物,然后才产卵。雄鱼会把雌鱼带到场地中央,然后离开,雌鱼便开始产卵,用明显可见的产卵管在石面上拖过,每次只产一枚卵。产完后,雌鱼会向后退,再低头把卵吸入口中。像六间和剑沙类一样,雌鱼是向后游以收集刚产下的卵,而多数母系口孵的慈鲷则是原地转身来捡卵。当雌鱼产卵时,雄鱼则在上方小范围绕圈,一边张大嘴、竖起各鳍。偶尔,雄鱼会回到产卵平台挡在雌鱼前方,当雄鱼的泄殖孔贴近雌鱼口部时,它会颤动并释放精液(有时可见到乳白色云团),雌鱼则通过开合鳃盖将精液吸入口中。每枚卵约 2 毫米(0.8 英寸),总产量通常不超过十几枚(Salvagiani 1996)。
对于 B. horii 而言,卵在 4-5 天后孵化,约在产卵后 8-10 天幼鱼吸收卵黄(Ruggiero 2001;Salvagiani 1996)。雌鱼在孵卵的第一天就会开始小心进食,在口中含仔的情况下也保持进食习惯。不论在人工饲养还是野外环境中,B. horii 的雌鱼口孵时间都很长。Näf(2002)曾观察到雌鱼可带着 1-3 条幼鱼长达两个月之久,而 Joder(2014)报告有条雌鱼在孵化后第 113 天才吐出第四、第五条幼鱼!在最后几天里,雌鱼会偶尔把仔鱼吐出来活动,但晚上会再召回口中。两个月左右吐出的仔鱼体长可达 3-3.5 厘米(约 1.5 英寸)。B. melanoides 的雌鱼似乎也有类似的长孵化期,人们曾在一条流刺网捕获的雌鱼口中发现相当大的幼鱼(Andersen 2013)。
在这两个物种里,雌鱼口中的仔鱼往往头朝鳃部、尾巴朝着口腔开口,有时甚至尾巴会探出雌鱼口外(Näf 2002;Andersen 2013)。当仔鱼体型过大,无法在母口中转向时,这种“前后倒置”的姿势也许能提高它们获得进食的机会。
渔民们常能捕到口孵的雌鱼,且它们口里通常不超过 3 条幼鱼(这些尚存活的幼鱼有时会被收集用于观赏鱼交易)。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该属每次只产少量小卵——雌鱼嘴里无法容纳太多这种较大体型的仔鱼。也可能是深水环境中,Bathybates 属对幼小 Benthochromis 的捕食压力,促使它们产生了这种独特的繁殖策略。Benthochromis 属是古老的物种,并没有像湖区浅水大多数母系口孵慈鲷那样进化出“巨卵”。
参考文献
--Andersen, T. (2013) 《Benthochromis melanoides被发现》。慈鲷资讯,22(2):12-17。
--Coulter, G.W. (1991) 《底栖鱼类群落》。第151-199页:Coulter, G.W.(编),《坦噶尼喀湖和它的生命》。牛津大学出版社,伦敦。
--Duftner, N., S. koblmller & C. Sturmbauer(2005)《坦噶尼喀湖特有的深海底栖鱼群Limnochromini的进化关系》,生态学报。医学杂志,60(3):277-289。
--Joder, P. (2014) Si può evolvere l'incubazione orale?意大利医学杂志,21(4):19-24。
--Lippitsch, E.(1998)《坦噶尼喀湖慈鲷的系统发育研究的方法》。水生生物学报,2015(4):562 - 566。
--Näf, M.(2002)《Benthochromis tricoti的生物学研究》。DATZ, 55(1): 12-16。
--Pearce, M.J.(1985)《坦噶尼喀湖南部的深海底栖鱼类》。赞比亚渔业部的报告:1-163。 --Poll, M.(1956) 《Poissons慈鲷。坦噶尼喀湖的水生物学探索(1946-1947)》,科学研究,3(5):1-619。
--Poll, M.(1986)《坦噶尼喀部落、流派和题材的分类》。科学备忘录。比利时皇家学院。[j] .光学精密工程,(2):1- 3。
--Ruggiero, D.(2001)《Benthochromis tricoti 繁殖》。水生动物学报,10(4):19-21。
--Salvagiani, P.(1996)《Benthochromis tricoti 育种问题》。慈鲷年鉴,6:15-17。
--Takahashi, T. 2003 《坦噶尼干慈鲷的系统学(Teleostei: Perciformes)》。鱼类研究,50(4):367-382。
--Takahashi, T. 2008。《描述Benthochromis属一种新的物种(Teleostei: Perciformes)》。水生生物学报,72(3): 603-613。
-Takahashi, T. & T. Sota. 2016。《东非慈鲷主要谱系中一个健全的系统发育》。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100: 234-242。
-Tawil, P. 2008c。The Benthochromis Cluedo。慈鲷资讯,17(4):20-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