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资讯

MENU

坦鲷及其饲养

坦噶尼喀湖最古老的 Haplochromine 之一:Tropheus duboisi(蓝面蝴蝶)(2)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20年第3期) 作者:AD-Konings   日期:2025-01-13


繁殖策略

       T. duboisi的雌雄在色纹模式上几乎没有差别。在“标准”母系口孵(haplochromine)中,雄鱼一般依靠艳丽的体色来吸引雌鱼到产卵场所,而雌鱼则以更素淡或伪装的体色保护自己。然而,包括T. duboisi在内的若干Tropheus物种似乎采用了另一种有趣的母系口孵策略:它们表现出序列式一夫一妻制,即雌鱼一窝所有的卵都由同一条雄鱼授精,而大多数其他母系口孵鱼类的一窝卵通常由3条或更多雄鱼授精。

        雄鱼领地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交配成功率,而雄鱼本身的体型相对没那么关键。雌鱼主要根据雄鱼领地的规模与质量来选择配偶,虽然雄鱼的体型和体色也会间接影响其能否拥有这样优越的领地。大多数Tropheus物种中的领地雄鱼都会接待前来探视的雌鱼,这些雌鱼多来自邻近的领地,包括那些看似不太理想的雄鱼领地。雌鱼会定期评估附近雄鱼的领地质量,每次拜访持续数分钟,之后回到自己领地。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个体会在各自领地停留3个月以上,可能更久),雌鱼对周边环境已非常熟悉,能在产卵时做出精确的选择。与其他Tropheus不同的是,T. duboisi的雌鱼在产卵前并不会与雄鱼“配对”(Yanagisawa & Sato 1990),而是在需要产卵时短暂离开自己的领地,到雄鱼领地完成产卵后立即返回原领地进行口孵。

        在产卵前,雄鱼通过“引领”和“震颤”两种动作开始求偶(Wickler 1969; Nelissen 1976)。雌鱼似乎并不主动求偶,只是对雄鱼的动作作出反应(Nelissen 1976; Yanagisawa & Nishida 1991)。引领是指雄鱼带着雌鱼向领地中心游动,并快速摆动尾鳍和背鳍及臀鳍的软条,但通过胸鳍的动作来减慢前进速度。此时雄鱼可能会释放信息素(或许通过精液或尿液),通过胸鳍扇动将其传递给雌鱼,让雌鱼检测雄鱼的繁殖状态。如果雌鱼感兴趣,就会跟随雄鱼,随后雄鱼开始震颤表演,即将身体弯曲并将凸面朝向雌鱼,高频率抖动身体。

        雄鱼完成最初的震颤后,雌鱼可能会靠近雄鱼并啃咬其生殖区或臀鳍,或许是为了摄取更多信息素。随后雌鱼也开始同样的震颤动作,雄鱼则会嗅探雌鱼的生殖区。两者可能重复多次震颤与嗅探的仪式,通常以雌鱼离开雄鱼而结束。因为这一过程并未产卵,称之为假产卵(Wickler 1969)。假产卵通常在一块平坦光滑、并在更大岩石阴影下的倾斜石面边缘进行,真正的产卵也在类似地点和姿势下在雄鱼领地内完成。

        当雌鱼真正准备好产卵时,上述求偶仪式会导向实际产卵。产卵的姿势与假产卵相似,也是在雄鱼领地内较倾斜且相对隐蔽的岩石上进行。雌鱼在产一粒卵之前会侧身朝向雄鱼,猛烈震颤后排出卵。随后雌鱼迅速转身把卵含入口中,而在此之前雄鱼会对卵进行震颤并释放精液进行授精,然后再次对着臀鳍区抖动并释放精液,雌鱼则会啃咬雄鱼的腹部并摄取更多精液,以确保口中的卵得到充分受精。完成一粒卵的产卵后,雄鱼可能会离开去驱赶其他入侵者,或者继续与雌鱼进行下一轮产卵。全部卵产完后,两条鱼还会再重复几次相同的动作,以确保所有卵都被完全受精。产卵结束后,口孵的T. duboisi雌鱼会回到自己的取食领地,并在口孵期间依然积极守卫该领地(Yanagisawa & Nishida 1991)。

        T. duboisi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不超过10粒。在野外观察中,雌鱼平均口孵8粒卵,从产卵到吐出仔鱼的平均孵育周期约为31天(在Pemba;Yanagisawa & Sato 1990)。所有Tropheus物种的口孵雌鱼在孵育期间都会进食。对T. duboisi口孵雌鱼的肠道分析表明,雌鱼和其口中的幼鱼都能摄取并消化食物(Yanagisawa & Sato 1990)。在孵育的前5–6天,因仔鱼仍处于胚胎阶段,无法自行消化,雌鱼几乎不摄食并会在选定的隐蔽处保持几乎静止。待幼鱼在口中孵化后,雌鱼便开始啃食藻类来为仔鱼提供营养,并随着幼鱼的发育而逐渐增加摄食量。

        在幼鱼充分发育后,雌鱼会周期性地将它们从口中放出,让它们在基底上取食数日后再独立(Yanagisawa & Sato 1990)。在湖泊中,T. duboisi的幼鱼往往在雌鱼自己的领地内被释放。幼鱼离开后,雌鱼继续防卫其领地。幼鱼可以自由活动,通常会游向较浅的水域去寻找更多食物。研究发现,野外环境下雌鱼平均约76天后就能再度产卵(Yanagisawa & Sato 1990),因此在条件有利时,T. duboisi一年最多能繁殖4窝。


分布

       T. duboisi 是该属目前幸存的最古老物种。过去,它可能拥有更广泛或至少连续的分布范围。后来之所以逐渐在分布区缩减,极有可能是由于与具有相似生态需求的物种(如其他 Tropheus 物种,以及 Simochromis、Petrochromis 等)竞争所致。如今仅存的少数种群无疑是残存种群,但不幸的是,观赏鱼市场的过度捕捞正在加速它们的灭绝进程。

        T. duboisi 的分布呈现出零星式格局,这可能表明它在 Tropheus 里属于相对“不那么特化”或“攻击性不太强”的一个物种,难以与同一栖息地内那些“新进化的” Tropheus 物种有效竞争并争夺最优领地。它在湖的北半部若干地点都有分布,但从未发现其“单独”代表该属而存在。位于刚果一侧的 Pemba(也称 Bemba 或 Cape Munene)是它的模式产地,也是目前所知该物种在西岸唯一的分布点,T. duboisi 在那里和 T. sp. 'black' 共存。而在湖的东岸其他所有已知分布地,它均与 T. brichardi 同域分布。在这些区域,T. duboisi 在上层岩石区争夺领地时似乎也常常处于下风。

        另一个导致 T. duboisi 出现在更深水域的可能原因,是在大多数岩石区的上层地带,“统治者”往往是 Petrochromis 属的大型藻食慈鲷。它们非常善于防守领地,而且虽然它们的攻击性主要对准同种和其他 Petrochromis,但也会排斥大多数同样以藻类为食的慈鲷。不过,一些 Tropheus 物种已经和某些 Petrochromis 建立了互利共生关系:大型 Petrochromis 允许这些 Tropheus 在自己领地进食,因为双方进食藻层的成分并不相同(Takamura 1983, 1984)。Petrochromis 刚刚啃食过的岩面上沉积物(颜色较浅)会被清理掉,看上去会显得更暗,那些暗色斑块正是 Tropheus 很喜欢取食的地方。然而,T. duboisi 也能够在附有沉积物的岩面上进食,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不被 Petrochromis 容忍,只能退而居于较深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