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并不总是会导致物种形成
通过研究慈鲷 DNA 中的所谓 SINEs(短散在重复元件),Kasuhiko Takahashi(并非为 C. gibberosa 命名的那位 Takahashi)及其同事(1998)发现,Cyphotilapia 这一支系(即坦噶尼喀湖慈鲷家族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大约在 1,000 万年前就已出现,并且自那时起便独立于目前湖中所有其他慈鲷支系。这并不意味着物种 C. frontosa 本身就有 1,000 万年历史——虽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而是说与之相同支系的祖先在 1,000 万年前就已存在。Cyphotilapia 在分化出来之前,与 lamprologine 有共同祖先,但自那以后 lamprologine 已经演化成 8 个属,现有约 85 个物种;同期出现的 Ectodini 与 Haplochromini 分别演化出了约 40 个和 1500 个物种,而 Cyphotilapia 这一支系却仅保留在一个分支上。
在数个研究团队对 Cyphotilapia 进行分子(DNA)和形态学检验之后,Salzburger 等(2002)将这种坦噶尼喀湖高头慈鲷划入一个单型的新族,命名为 Cyphotilapiini。随后 Muschick 等(2012)和 Meyer 等(2015)又将 Trematochromis benthicola 视作该族的第二个物种。这些结果再次表明,虽然其他支系(族)在漫长岁月里演化出了众多属和物种,Cyphotilapia 似乎并没有经历类似的大分化。
在这几乎无法想象的漫长时期里(1,000 万年——当时既没有黑猩猩,也没有大猩猩,更没有人类),湖泊水位多次发生波动,许多时候水位下降到将湖泊一分为三的程度。对马拉维湖的水位研究显示,在过去的 130 万年间,下降 200 米(约 656 英尺)或更多的情形就出现了至少 24 次(Lyons 等,2015)!人们经常将坦噶尼喀湖的此类湖面大幅度波动与新物种的产生联系起来,认为在三大“古湖”中被隔离的种群在湖面上升后与近缘“表亲”重新汇合时,依旧保持各自独立。(然而,在一些从未因湖面下降而被分隔的湖泊中——比如马拉维湖和维多利亚湖——慈鲷显然也有能力在不到百万年的时间里演化出数千种物种。)但 Cyphotilapia 在这一时期似乎并未分化为多个物种,因为今天我们在湖中任何地点都只发现同一个物种——C. frontosa。
水族圈里的 Cyphotilapia frontosa
出于提升销量的目的,鱼类出口商常给每批鱼都起不同名字,企图让鱼友们以为这是新物种。有一位赞比亚的出口商曾在同一捕捞点采集所有的 C. frontosa,将它们运回后在养殖池里先行适应,再将“蓝色” frontosa 与“普通” frontosa分开,因为蓝色个体能卖更高价。实际上,“蓝色”只是在同一群体里随机出现的体色差异,特别是濒临繁殖的个体,常比群里其他鱼展现出更多蓝色。当然,蓝色 frontosa 的流行也与 1990 年代初从刚果(当时称扎伊尔)南部水域出口的 frontosa 有关。这些鱼来自水深较大的区域,有的深达 60 米(约 197 英尺),似乎深水环境下的个体体色更偏蓝。你如果查看那张展示各地理变异的分布图,会发现它们的纹路多少有所差异,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只购买确切采集点来源的鱼,以保持品系纯正。(编辑注:不过,出口商的信息常常并不可靠!)祝各位好好享受你们的慈鲷!
参考文献
--Boulenger,G.A. (1906)。《对坦噶尼喀湖鱼类学的第四次贡献--W.A. Cunnington 博士在 1904-1905 年第三次坦噶尼喀考察期间收集鱼类的报告》。伦敦动物学会论文集,17(6): 537-619。
--Büscher,H.H. (2011)。《观察野生Cyphotilapia的摄食行为》,德国慈鲷协会信息,42(7): 150-154。
--Genevelle,E. (2004). 《Cyphotilapia属的分布、生态和收集》Regan, 1920。慈鲷科, 4: 53-66.
--Lyons, R.P., C.A. Scholz, A.S. Cohen, J.W. King, E.T. Brown, S.J. Ivory, T.C. Johnson,A.L. Deinof, P.N. Reinthal, M.M. McGlue, & M.W. Blome. (2015). 《东非130万年连续水文气候记录及其对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模式的影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12(51):15568-15573。
--Meyer, B.S., M. Matschiner & W. Salzburger (2015). 《基于基因组多标记方法的坦噶尼喀湖慈鲷部落级系统发育》。分子系统学与进化,83: 56-71。
--Muschick,M.,A. Indermaur,W. Salzburger(2012年)。《慈鲷适应性辐射内的趋同进化》。当代生物学,22(24): 2362-2368。
--Poll,M. (1956). 鲈形目:慈鲷科。 《坦噶尼喀湖水生物勘探(1946-1947 年)》-科学成果, 3(5B): 1-619。
--Salzburger,W.、A. Meyer、S. Baric、E. Verheyen 和 C. Sturmbauer(2002 年)。《坦噶尼喀湖慈鲷种群的系统发育及其与中非和东非Haplochromine慈鲷鱼群的关系》。 系统生物学,51(1): 113-135。
--Takahashi, K., Y. Terai, M. Nishida, & N. Okada (1998)。《来自慈鲷的一个新的短穿插重复元件(SINEs)家族:SINEs 在同源基因座上的插入模式支持坦噶尼喀湖慈鲷四大类群的单系化观点》。分子生物学与进化,15(4): 391-407。
--Takahashi, T. & K. Nakaya (2003)。《来自非洲坦噶尼喀湖的Cyphotilapia新种(鲈形目:慈鲷科)》。Copeia、2003(4): 824-834。
--Takahashi, T., B. Ngatunga, & J. Snoeks (2007)。《来自非洲坦噶尼喀湖的Cyphotilapia frontosa(鲈形目:慈鲷科)六条形态的分类地位》。 鱼类学研究,54(1): 55-60。
--Tawil, P. (2010)。《Cyphotilapia:坦噶尼喀湖的加冕慈鲷》。慈鲷资讯, 19(3): 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