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繁殖的坦噶尼喀慈鲷 Lepidiolamprologus(2)
来源:摘自《慈鲷》杂志(2016年第4期) 作者:AD-Konings 日期:2025-02-09

 |
目前,我倾向于将 Mahale 地区的这种变种视为 L. pleuromaculatus 的地理变体,尽管其分布上在 Nyanza Lac 与 Mahale 之间存在空白区。也有可能这种物种在 Nyanza Lac 以南存在,但未曾被采集到;不过我认为,在这一地区,另一种密切相关的物种 Lepidiolamprologus boulengeri 占据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生态位。
然而,将 Mahale 物种视为 L. pleuromaculatus 的变体也并非没有问题。在其模式产地(布琼布拉,布隆迪),该物种在背鳍和尾鳍上半部分具有宽阔的黑色边缘,且腹鳍呈暗黑色(Trewavas & Poll 1952)。这与我在布隆迪拍摄的个体相符(参见 Konings 2015:220);而在 Mahale,那里的个体鳍缘呈现为黄色(尾鳍可能仅有极细的黑色外边缘),腹鳍呈黄白色,而非灰或黑色。也许这是因为它与 L. attenuatus 共栖于同一栖息地,而后者所有不成对鳍均具明显黑色边缘。
在布隆迪,L. pleuromaculatus 的最大全长约为 11 厘米(4.3 英寸);尽管如此,它是一种食鱼性物种,捕食其他物种的幼鱼——有时甚至包括壳内孵育慈鲷的幼鱼(Poll 1956)。Sato 与 Gashagaza (1997) 描述了布隆迪型的生活史:雄鱼有时会拥有多名雌鱼作为配偶,并守卫一小片岩石作为领地;卵不是很隐蔽,而是产在岩石(或壳)上;孵化后,幼鱼会被转移至沙坑中,由雌鱼看护,每窝平均产卵约 50 枚(Sato & Gashagaza 1997)。
Mahale 地区 L. pleuromaculatus 护卵的个体,但这种变种的幼鱼确实是在沙坑中被看护的。我曾见过大约十几个带幼鱼的巢穴,有时甚至连雄鱼也会在场协助雌鱼保护后代。通常,一旦我接近巢穴,雄鱼便会保持在一个“安全”距离,而雌鱼则更积极地参与保护后代的工作。
Gashagaza (1997) 还报告说,布隆迪型 L. pleuromaculatus 有时在壳床中繁殖,但更常见于浅水、沉积物丰富的岩石栖息地。和所有依赖基底生活的小型慈鲷一样,它需要庇护;对于体型较小的个体来说,空蜗牛壳便可充当庇护所。Mahale 的这种变种仅见于纯沙质栖息地,但从未远离岩石岸边,且总出现在浅水区,水深从未超过 10 米(33 英尺)。
L. sp. 'meeli kipili' 出现在中间栖息地的沙质区域,其繁殖则在空蜗牛壳周围进行。无论雄鱼还是雌鱼,对于空的 Neothauma 壳来说都太大,无法舒适地钻入其中,因此这种庇护仅在鱼还未成熟时可用。然而,在该物种的繁殖过程中,Neothauma 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卵产在壳外,并由双亲共同保护;孵化后,幼鱼被转移进壳内,随后以撒沙的方式将壳遮盖起来,既隐蔽了壳体,又在壳口前方挖了一个小坑。护仔的 Kipili Meeli 配对会紧贴基底,而它们的后代则借助水流将浮游生物送到壳口前摄食。
该群体中另一种物种 L. boulengeri 会挖掘一个相对较大的坑穴,其中一只或多只空壳为后代提供保护。雌鱼主要将坑底的空壳用作产卵容器,但在受到惊扰时,有时也会躲入其中。受到威胁时,雄性 L. boulengeri 会沿沙地逃窜。雄鱼全长约 7 厘米(2.75 英寸),而雌鱼约为 5 厘米(2 英寸)。幼鱼生活在坑底,依靠其隐蔽的体色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袭。
这一小群沙坑孵育型 Lamprologines 中可能还包含第四种物种,即神秘的 Lepidiolamprologus hecqui。除了一份从一条大型鲶鱼 Auchenoglanis occidentalis 口中获得的单一模式标本外,人们对该物种知之甚少!Boulenger (1899) 在描述 L. hecqui 时提到,其腹鳍为深色;而深色腹鳍在 L. boulengeri 和布隆迪型 L. pleuromaculatus 中也有出现,因此真正的 L. hecqui 实际上可能与这两者为同种。然而,该模式标本的水平鳞片数为 53 片,这与 L. pleuromaculatus 的鳞片数(47–60 片)更为吻合,而不符于 L. boulengeri(45–50 片)。在没有来自 Mtoa Bay(刚果民主共和国),即 L. hecqui 的模式产地的新观察资料之前,关于其身份和亲缘关系的讨论仍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
【参考文献】
--Konings, A. (1995). Neolamprologus meeli, an interesting shell-brooder. Cichlids Yearbooks, 5: 20-21.
--Konings, A. (2015). Tanganyika Cichlids intheir Natural Habitat (3rd edition). CichlidPress, El Paso. 412 pp.
--Poll, M. (1956). Poissons Cichlidae. Exploration hydrobiologique du lac Tanganika (1946-1947) — Résultats scientifiques. 619 pp.
--Sato, T. & M.M. Gashagaza (1997). Shellnyika—their habitats and mating systems. Pp. 219-240 in: H. Kawanabe, M. Hori & M. Nagoshi (Eds) Fish communities in Lake Tanganyika. Kyoto University Press, Kyoto, Japan.
--Trewavas, E. & M. Poll (1952). Three new species and two new subspecies of the genus Lamprologus, Cichlid fishes of LakeTanganyika. Bulletin de l'Institut Royaldes Sciences Naturelles de Belgique,28(50): 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