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资讯

MENU

坦鲷及其饲养

隐秘的琴尾慈鲷:N. furcifer(蝙蝠燕尾)和 N. timidus(梯米斯蝙蝠燕尾)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7年第4期) 作者:AD-Konings   日期:2025-02-13


(翻译:Deepseek-R1)

       在坦噶尼喀湖大部分地区,岩石栖息地通常位于坡度适中的海岸上,岩石间常能见到零散的沙斑。这些岩石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洞穴和裂缝网络。在浅水区,岩石上的 aufwuchs 几乎没有沉积物,从而使藻类得以繁盛,有些地方甚至形成厚厚的绿色藻毯。在这一带,我们主要发现草食性慈鲷,但也有少数掠食性的 lamprologines 存在——其中包括 Neolamprologus furcifer 和 N. timidus。我们常在悬垂巨石的下侧发现它们,那里的藻类生长明显减少,因为总是有阴影可以遮蔽。


倒挂的生活

       Neolamprologus furcifer 是最早被描述的坦噶尼喀湖慈鲷之一(由 Boulenger 于1898年描述),而 N. timidus 则是最近才被发现的新种(Kullander 等人 2014),关于它的行为资料极为匮乏。它与 N. furcifer 在整个分布区内并肩而居,从 Lupita、Kasisi 和 Nkondwe 岛的观察看来,它们的栖息偏好相同,即均栖息于悬挂巨石的下侧,并交替占据相邻的岩石。我尚未见到这两种物种之间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虽然曾观察到它们相遇时(可能是雄鱼拜访静居在自己领地内的雌鱼时)。

       N. timidus 的体型略小于 N. furcifer,后者的雄鱼全长可达 17 厘米(6.7 英寸),雌鱼约 15 厘米(5.9 英寸),而 N. timidus 则大约小 2 厘米(0.8 英寸)。这两种鱼都生活在岩石栖息地的阴暗角落。它们在大岩石的垂直面或悬垂岩石的下侧较为常见,特别喜爱那些与水平面夹角超过 90° 的巨石阴面。经常可见它们倒挂或头朝下游动,而腹部始终紧贴着基底。看上去几乎就像鱼沿着岩石上的轨道行进,只用那硕大的胸鳍划水。这两种鱼均为独居,能够将几乎所有闯入其相对狭小领地的入侵者驱逐出去。据 Hori(1983)报道,其防御性觅食领地平均面积约为 0.15 平方米(1.6 平方英尺)。

       N. furcifer(并且很可能同样适用于 N. timidus)的食物主要由栖息地缝隙、裂缝、孔洞和隐蔽处中发现的小型 atyid 虾构成,有时也会捕食鳉鱼 Lamprichthys tanganicanus 的卵,这些卵产在岩石裂缝中。一对正在产卵的 L. tanganicanus 通常对 N. furcifer 的存在毫无察觉,而 N. furcifer 常常在离岩石裂缝不到 5 厘米(1.97 英寸)的地方等待,等到鳉鱼的雌鱼刚将卵“注射”到狭缝中后才捕食。其他慈鲷物种,如 Telmatochromis temporalis 和 Neolamprologus mondabu,也同样喜爱鳉鱼卵。

       N. furcifer 的肠道长度约占鱼体总长的 50%(Poll 1956),而这两种鱼的咽部牙齿纤细尖锐,表明它们具有掠食性。N. furcifer 紧贴底部游动,这可能有助于其定位猎物;另一方面,对于猎物来说,自由移动的物体可能比岩石上固定的“隆起”更显威胁。N. furcifer 对其鱼鳔的控制十分精细,可能正是为了满足其独特运动方式所需的精准动作。圈养过程中处理这种鱼的经验表明,其鱼鳔比其他 lamprologines 更容易受到轻微压力骤变的影响。几乎所有野生捕获的 N. furcifer 初入水族箱时都显得不适,且常出现鱼鳔问题——它们长时间静止在底部,无法在水中保持漂浮。经过几周的适应,大多数鱼的功能障碍似乎得到了恢复,它们看上去健康,并能保持各种水中姿势。这种问题即使在将鱼从一个水族箱用网捕捞到另一个水族箱时也可能发生。


分布

       N. timidus 在地理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而 N. furcifer 的变化也非常有限,尽管它几乎出现在湖中所有岩石栖息地中。南部种群的个体体表常有不规则且延长的暗色斑点;而在布隆迪的个体体色则较为均匀,但仍可见淡淡的斑点。在 Kipili 岛及从 Kipili 向南延伸至 Mtosi 的湖岸,N. furcifer 的尾鳍呈现出圆形叶片状和长的中央鳍条,给人一种大而略凹的尾巴外观;而在其他所有 N. furcifer 种群以及所有已知的 N. timidus 种群中,其尾鳍均为琴尾状,并带有拉长的鳍条。N. timidus 分布在 Mpimbwe 角与 Ninde 之间,在尾鳍形态无明显差异的地区,这两种鱼最佳的辨识特征是腹鳍的形状:在 N. timidus 中,腹鳍第一鳍条最长,而在 N. furcifer 中则为第二或第三软鳍条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