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坦噶尼喀湖慈鲷圣典
《 坦 噶 尼 喀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深水岩石栖息地(一)(2)

原著:《Tanganyika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4版-2019)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10-17


Neolamprologus buescheri

       Neolamprologus buescheri [布斯奇燕尾] ,以其发现者 Heinz Büscher 的名字命名,是水族爱好者中非常受欢迎的慈鲷。最初的个体是在赞比亚的 Kachese 角,即模式产地发现的,并于1983年被科学描述。N. buescheri 通常出现在深度大于约20米的地方,尽管在浅至10米的水中也可能发现一些标本(例如在赞比亚的 Isanga)。Büscher(1992b)发现其饮食的主要部分是昆虫幼体(摇蚊幼虫),但也从基底摄取其他无脊椎动物。

        N. buescheri 是一种洞穴繁殖鱼,也是洞穴居住者,很少离开洞穴超过30厘米。经常可以看到多个个体在一起;有时似乎是配对,有时是仍然“徘徊”在亲鱼洞穴周围的相对较大的幼鱼,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 Neolamprologus savoryi 复合群的成员。在水族箱中,N. buescheri 繁殖相当频繁,几乎每两周一次,但产卵量非常小,有时不超过五个卵。随着雌鱼年龄的增长,她会产下更大的卵群,但我记录到的最大的产卵量是42个卵。在野外,雄鱼的领地内可能有不止一条繁殖雌鱼(通常是两条),其领地不是很大,因此雌鱼可以在彼此一米范围内找到。在水族箱中,卵被附着在岩石的垂直面上,可能是因为卵数量很少,雌鱼几乎从不扇动卵。巢穴由雄鱼和雌鱼共同守护,但与底栖口孵慈鲷一样,雌鱼比雄鱼离卵更近。

        如前所述,N. buescheri 的模式产地是赞比亚的 Kachese 角。随后发现了其他种群,目前 N. buescheri 的总体分布范围包括刚果的西南湖岸,Tembwe II 以南(Büscher,1992b),以及整个赞比亚湖岸线,延伸到坦桑尼亚水域,最北的种群在 Kala 附近的 Kalyeza 湾被发现。

        各种种群存在一些地理变异。刚果最北部的种群具有黄棕色的基色,缺乏背鳍中的典型深色亚边缘带(Büscher,1992b)。在 Kamakonde,变种(有时称为 Zaire Gold)的特点是体侧带有黄色调,胸鳍和腹鳍为黄色,背鳍、臀鳍的软鳍条部分和尾鳍上有浅色斑点。在 Moliro,N. buescheri 展示了叠加在两条水平带上的宽垂直条纹图案。在 Kachese 角,水平带是最突出的特征,伴随着鳍上的蓝色。在 Chaitika 角,体色相当深,标记不突出。在 Hore 湾的西部,在 Kombe,N. buescheri 具有类似于在 Moliro 和 Samazi 看到的图案,垂直条纹最为突出。Chituta 的种群展示了垂直和水平元素的网格,Isanga 的种群也是如此,另外背鳍上有许多浅色斑点。后者的变种在其自然栖息地中最引人注目。在 Kalambo 河的北侧,N. buescheri 的变种类似于 Chaitika 角的种群。

      〖翻译说明〗为避免出现歧义,在翻译时要求人工智能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进行翻译,直接用原文。同时为便于理解,每个物种后面均标注了中文名,并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