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中缺失的一块:Aulonocara sp. 'trematocranus masinje'(麦新捷孔雀)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7年第1期) 作者:Patrick Tawil 日期:2025-02-10

 |
(翻译:Deepseek-R1)
Aulonocara 属可以分成几个亚群,甚至可以提升为亚属或属。如果真要拆分,那么名义亚属(nominal subgenus)应当归于一群相对类似 Lethrinops、生活在沙地的物种,这些鱼与该属中最受欢迎的物种在外形上有着明显区别。另一个亚群则包含部分生活于沙地、体型较小的物种,与 A. ethelwynnae 关系密切。最后一个亚群,就是人尽皆知的“(孔雀慈鲷)peacock cichlids”,它们的雄鱼色彩十分艳丽,也更具领地意识,其中大多数都已被水族爱好者饲养过。
“所有”物种都包括了吗?并非如此。有一个并不抢眼的物种,直到最近还被欧洲的进口商们所忽视。四年前,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也让我终于得以在自己的水族箱中观察、研究它。并不是说它有多么“惊艳”——实际上正好相反:在这个群体里,它大概是颜色最平淡的。但它恰恰是那块“缺失的拼图”,将 A. baenschi 物种群与 A. jacobfreibergi 物种群联系了起来。
这两大物种群的生态位在理论上当然有差异:A. baenschi 这一群体的物种更倾向于岩石生活方式,类似于在“中间地带”生活的部分 mbuna,或某些“haps”(如 Otopharynx lithobates);而另一群 A. jacobfreibergi 的成员通常出没于较幽暗的洞穴。有些洞穴里甚至能容纳数条 A. jacobfreibergi 雄鱼,它们那雪白延长的鳍在阴暗环境里光彩熠熠,而主色调的蓝却比那些“典型”岩栖孔雀慈鲷稍显深沉。
历史概述
数十年前(Konings, 1990),这个物种被冠以 Aulonocara sp. 'trematocranus masinje' 之名,但它与 Trematocranus 属并无亲缘关系。后者是马拉维湖中的“hap”(cyrtocarines),很可能与由 Aulonocara 和 Lethrinops(以及 Tramitichromis、Taeniolethrinops 等近缘属)组成的族群并不直接相关。这些“特殊”属的成员在诸多特征上颇为相似,尤其是臀鳍上那扩大且类似卵斑的结构。此外,Aulonocara 和 Trematocranus 的头部都具有明显放大的感觉孔,但实际上,许多慈鲷在头部或侧线也有这种感觉孔,只是大多不如这两者这般明显。它们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孔洞,正是与其摄食方式相关:鱼体贴近湖底,借此“监听”猎物发出的低频声音。这类似于夜行性或深海鱼类因环境需求而进化出大眼睛,说明 Aulonocara 和 Trematocranus 之间的相似性很可能只是一个趋同进化的现象。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坦噶尼喀湖的 Aulonocranus、Trematochromis、Trematocara 等属中。
Aulonocara sp. 'trematocranus masinje' 因与首个洞栖 Aulonocara(即最初被错误地归入 Trematocranus 属的 A. jacobfreibergi)存在相似之处而得名。两者共同特征包括:洞穴栖息习性、较大的头部以及特别宽的口;它们的体色往往是偏暗的蓝(而多数岩栖孔雀慈鲷则呈现较鲜亮的皇家蓝),并在颈背区域出现相对细长的黄色斑块。这种黄色斑块是产自马拉维湖南部地区的典型 A. jacobfreibergi 所共有的特征,而在整体色调上,它们又让人联想到坦桑尼亚与 Likoma 区域的 A. sp. 'walteri' 族群。
亲缘关系
当我终于在法国得见第一批进口的 A. sp. 'trematocranus masinje'(下文简称 “TM”)时,发现它们与 A. jacobfreibergi 群体间有一个重要特征其实“缺失”了。A. jacobfreibergi 群内的所有成员(分布于湖区各处的众多 A. jacobfreibergi 族群,以及 A. sp. 'Iwanda'、A. sp. 'walteri' 等公认的物种)都拥有极其明显的延长奇鳍(背鳍和臀鳍),并伴有宽阔的白色边缘,而 “TM” 的不对称鳍并没有如此大幅延长和明晰的白边,或至少没有那么典型。
此外,就算在 Ad Konings 的书里可见一些 “TM” 雄鱼带着明显的颈背黄斑,但也有另一些(包括我所饲养的个体),其黄色斑块其实更像 A. baenschi 物种群里常见的“胸带”,尤其与 A. hansbaenschi(分布于湖东南岸,与“TM”相距并不远)更相似。因此,是否有一部分雄鱼拥有明显的颈背黄斑,而另一部分呈“常规”状态?或许在 A. hansbaenschi 与 A. jacobfreibergi 群(尤其是邻近的 A. sp. 'walteri')之间存在着某种渐变谱系?令我更感困惑的是:在我刚把优势雄带回家时,它的外表确与 Konings 照片中的“TM”基本一致,但随时间推移,它的体色变得更蓝,看上去反而像 A. hansbaenschi,胸带也从最初亮丽的硫黄黄逐渐变成 A. hansbaenschi 那种棕红色——虽说色泽不及后者鲜艳。这让人更加怀疑这是一个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混种”谱系,并且那些 hansbaenschi 风格的性状可能会随个体年龄而逐渐展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