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资讯

MENU

坦鲷及其饲养

坦噶尼喀湖一种奇特的沙栖慈鲷 Cardiopharynx schoutedeni(蓝帆珍珠)(3)

来源:摘自《CICHLIDS NEWS》(2017年第3期) 作者:Thomas Andersen   日期:2025-02-11


繁殖行为

       Cardiopharynx schoutedeni 是一种母系口孵的物种,雄鱼具有强烈的领地性,会构建刮沙式的产卵场。该产卵场呈碟状,边缘隆起不超过3–4厘米(1.2–1.6英寸),在水族箱中其直径通常约为20–25厘米(7.9–9.8英寸)。建造产卵场的活动在早晨最为频繁,白天进行适当维护,而傍晚及夜间活动较低;如果水族箱中有成熟雌鱼存在,雄鱼会整日保持活跃;反之,如果所有雌鱼都已脱离口孵期且产卵迹象不明显,则雄鱼的活动会显著降低。若有成熟雌鱼出现,雄鱼便会通过后体波动(同时背鳍收拢)并前后抖动已变黑的腹鳍,试图引导雌鱼前往其产卵场;若首次尝试不成功,雄鱼会迅速返回,再次尝试。这一动作与来自坦噶尼喀湖另一种羽鳍慈鲷 Aulonocranus dewindti 的雄鱼动作颇为相似。如 Konings 所建议,雄鱼在“挥动”返回产卵场的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性信息素(Konings 2015),在 Cardiopharynx 中亦然。

       所有与求偶展示相关的活动似乎都在靠近底层的区域进行,通常腹鳍会直接接触基底;这与Cyathopharynx 雄鱼会在产卵场上方盘旋以吸引雌鱼注意形成对比。如果雄鱼成功引诱雌鱼来到其产卵场,它便会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方式对雌鱼进行求偶:雄鱼交替进行盘绕雌鱼时背鳍竖立与收拢背鳍波动身体,然后做出“倒立”动作,即降低头部及前体,同时抬起后部。我曾报道过 Xenotilapia nigrolabiata(另一种 ectodine 慈鲷)的类似行为(Andersen 2007),但 Cardiopharynx schoutedeni 的这种行为在多个方面有所不同。前者的倒立角度仅为45度且雄鱼头部朝向雌鱼;而后者则将身体抬得更高,有时几乎达到90度,同时雄鱼还将身体扭成S形;其倒立动作并非朝向雌鱼,而是背离雌鱼,从而使雄鱼抬起的后部正好展示给雌鱼看。C. schoutedeni 身上那独特的腹侧黑色着色也因此显得意义非凡,因为雄鱼似乎正利用腹部黑色区域作为一个实物大小的指示器,不仅显示出其在浑浊水中的地位,而且明确指示出雌鱼应在哪个位置产卵。

       如果雌鱼被诱导产卵,这对伴侣便会开始一起盘旋,雌鱼很快会一次释放1至4颗卵,卵迅速被雄鱼受精后由雌鱼含入口中。大型雌鱼的一窝可能超过40只幼鱼,这些幼鱼在母体内孵育约3–4周后被释放;未观察到额外的产卵后育幼行为,雌鱼通常会放任幼鱼自行生长。幼鱼体型相当大,约10毫米(0.39英寸),能迅速开始摄食新孵化的盐水丰年虾和碎片饲料,几天后也可食用冷冻桡足类。类似于幼年 Ectodus 和 Lestradea,Cardiopharynx 的幼鱼出生时背鳍上也带有一个黑斑。


在水族箱中的饲养

       为了长期饲养成年的 Cardiopharynx schoutedeni,水族箱不宜过小,且由于该鱼游动能力强、喜爱活动,水族箱长度至少应为150厘米(59英寸)。这种鱼只需以一层细沙作装饰,但可适当增添几块光滑、经水流冲刷过的岩石以划定领地,同时在角落放置一丛 Vallisneria(苦草),为口孵雌鱼提供一个避开求偶雄鱼的藏身处。C. schoutedeni 对水质较为敏感,其健康需依赖高效过滤及每周换水。与其他坦噶尼喀湖慈鲷相同,水质 pH 值应保持在7.5以上,最好为硬水,温度维持在24–27°C(75–81°F)左右。在饲喂上没有太大问题,但鉴于其天然饮食含有大量粗纤维和难以消化的物质,建议提供植物性薄片、颗粒或粉末饲料,并辅以冷冻桡足类作为良好补充。该物种种内攻击性较低,宜群养至少六条个体,最好有多条雄鱼和数条雌鱼;此外,它对其他鱼类较为胆怯,不宜与攻击性或极具领地性的鱼类混养,而应与性情平和的物种共处,以便其有趣的行为得以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Andersen, T. (2006) 《来自坦噶尼喀湖的Lestradea perspicax介绍》. Cichlid News, 15 (2): 19-22.
--Andersen, T. (2007) 《红公主的领域》. Cichlid News, 16 (2): 6-15.
--Greenwood, P.H. (1983) 《对 Ophthalmotilapia 类群慈鲷的重新审视》.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Zoology series, 44 (4): 249-290.
--Koblmüller, S., W. Salzburger, & C. Sturmbauer (2004) 《坦噶尼喀湖沙栖慈鲷谱系的进化关系提示岩石栖地的多次殖民与双亲口孵的趋同起源》.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58: 79-96.
--Konings, A. (1988) 《坦噶尼喀湖慈鲷》. Verduijn Cichlids, Zevenhuizen, Holland.
--Konings, A. (2015) 《自然栖息地中的坦噶尼喀湖慈鲷(第三版)》. Cichlid Press, El Paso, Texas.
--Poll, M. (1942) 《刚果博物馆藏坦噶尼喀湖慈鲷新种》. Revue de Zoologie et Bontanique Africaines, 36 (4): 343-360.
--Poll, M. (1956) 《慈鲷科鱼类》. 载于:《坦噶尼喀湖水生生物调查(1946-1947年)科学成果》.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 3: 1-619.
--Poll, M. (1986) 《坦噶尼喀湖慈鲷分类:族、属与种》. Mémoires de l'Academie Royale de Belgique Classe des Sciences, 45: 1-163.
--Sturmbauer, C. & Meyer, A. (1993) 《东非坦噶尼喀湖特有口孵慈鲷谱系的线粒体系统发育》.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0 (4): 75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