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spilopterus 的正模式标本在赞比亚 Mpulungu 附近的 Nkumbula 岛(Mbita 岛)被捕获,但它的分布范围更大。在刚果,它出现在 Tembwe(Deux)(Biischer 1998a)和更南部的地区,但在北部地区的分布可能更广,至少到 Moba。它还出现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的水域,但在布隆迪尚未发现。
已知有几种地理变种的 X. spilopterus,其中一些已作为观赏鱼出口。大多数变种的背鳍无色,边缘有一些黑色斑点。在 Kigoma 和 Kasoje 之间发现的变种,被称为 Pearly Spot Spilopterus,背鳍上有细小的彩色珍珠斑点,但缺少其他已知种群中的斑纹(点)。生活在坦桑尼亚 Mabilibili 和 Kasoje 之间的岩石湖岸上的变种,除了背鳍上的黑色斑纹外,还具有迷人的黄色色彩。
Spilopterus 这一名称来源于希腊语单词 spilos 和 pteron,分别意为“污点或瑕疵”和“羽毛或翅膀”(或类似物,如鳍)。Poll 和 Stewart(1975)的本意是指“spotfin Xenotilapia”,这一小名(指 spilopterus)其实是个名词同位语,与任何组合搭配时都保持不变。许多作者似乎错误地认为 Poll 和 Stewart 是错的,或者认为这个名字是形容词,并将名字改为 X. spiloptera,这是不正确的。
一个有鼻子的 Xeno
Xenotilapia nasus [大鼻珍珠] 的特点是下垂的嘴巴和一个类似鼻子的吻部,类似于在 Ophthalmotilapia nasuta 中看到的。Xenotilapia 属的其他已描述物种没有这样的吻部,且很少有其他物种在臀鳍中只有 7-8 个软射线的,这是 X. nasus 的另一个特征。它是从布隆迪和刚果(De Vos 等人,1995 年)湖泊最北部的种群中描述的,但具有全湖的分布。在赞比亚水域捕获以 Xenotilapia Fluorescent Green 出口的具有突出鼻子状吻部的慈鲷,已被证实是 X. nasus 的一个变种(Andersen 2012c)。
构成模式组的个体被捕获的深度在 30 至 68 米之间,但这种鱼也在较浅的水域被收集到。我在靠近坦桑尼亚 Kipili 的 Lupita 岛看到过 X. nasus 在大约 25 米的深度,但在其他地点,主要是在较深的区域找到。
X. nasus 有些类似于 X. papilio 和 X. sp. 'papilio sunflower'(参见第 223 页),但可以通过背鳍的黑色边缘与其他两种物种的黄色或白色边缘区分。
胃内容物清点表明该物种以底栖桡足类、藻类和碎屑以及浮游生物为食(De Vos 等人,1995 年)。水下观察表明,它从岩石之间的沙质基底或岩石栖息地边缘的沙子上取食。
X. nasus 是一种双亲口孵鱼,可连续几窝保持稳定的配对(Andersen 2012c)。求偶过程由雌鱼发起,它试图通过将腹部朝向雄鱼来吸引雄鱼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雌性的身体和鳍变得更暗。雄鱼通过竖起所有的鳍来围绕雌鱼作出回应。然后,这对伴侣在沙子上找到一个适合产卵的地方,通常在岩石附近。雌鱼每一个回合产 1-5 个小卵,总共产 15-25 个,然后雄鱼在雌鱼捡起卵之前将它们受精。雌鱼孵卵和幼体约两周,然后将它们转移到雄鱼的口中,雄鱼再孵化一周后首次释放。雄雌双方共同守护数周的鱼苗,在晚上或受到干扰时将它们召回(Andersen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