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dontochromis
Microdontochromis 物种通常出现在水域上层 10 米以内,尽管它们生活在岩石栖息地,但更常在底部主要是沙子和一些岩石的中间栖息地被发现。已知有两个物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腹鳍的形状。Microdontochromis rotundiventralis [圆鳍小齿珍珠] 的腹鳍呈圆形——正如其名称所示——而Microdontochromis tenuidentatus [射线小齿珍珠] 的腹鳍最后几个棘线比第一个长。成年个体通常容易区分,因为 M. tenuidentatus 几乎总是在侧面呈现纵向条纹,而 M. rotundiventralis 从不显示条纹。另外还有一个形态学上的区别:M. rotundiventralis 的口腔颌骨上有 2-3 排牙齿,而 M. tenuidentatus 只有一排。两个物种的雌雄难以区分,雄性仅比雌性长几毫米。M. tenuidentatus 的最大全长约为 8 厘米,而 M. rotundiventralis 的最大全长约为 7 厘米。
M. tenuidentatus 的正模标本和另外大约 50 个标本是在刚果的 Livua(Moliro 以北)附近收集到的,但这个物种在整个湖泊有广泛的分布,有来自赞比亚和布隆迪的收集记录;我在刚果的 Muzimu、Bilila 岛和 Cape Tembwe 拍到了它们,还在坦桑尼亚的五个不同地点以及赞比亚的 Nzwema 拍到了它们。M. rotundiventralis 的正模式标本是在 Mpulungu 附近的 Nkumbula 岛(Mbita 岛)捕获的。我在赞比亚的其他地方发现了它们,还在坦桑尼亚的 Mikongolo 岛(Kala 附近)和 Muzi 发现了它们。我在刚果北部的 Cape Karamba(Ubwari)发现的这种形态可能也是 M. rotundiventralis 的代表,因为它具有相同类型的腹鳍,尽管它的黑色素图案也包括侧面的斑点排列,而这通常出现在 M. tenuidentatus 中。我相信 M. rotundiventralis 的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不只局限于湖泊最南端。在赞比亚,这两个物种相距不到两公里:我在 Nzwema 拍到了 M. tenuidentatus,而在距离北部 1.7 公里的 Cape Kapembwa 发现了 M. rotundiventralis。
迄今为止,只有一项研究比较了各种 Xenotilapia 物种及其相关属的核 DNA(Kidd 等人,2012 年)。这项研究发现 M. tenuidentatus 没有嵌入 Xenotilapia 物种中,因此不需要按照 Takahashi(2003b)基于眼下骨研究的建议将其回归入到 Xenotilapia 属。Kidd 等人没有检查 M. rotundiventralis。
Microdontochromis 生活在浅水区,有时成千上万的个体聚集成大群。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用相当可伸缩的嘴挑选单个有机体。头部侧面非常扁平,这似乎是这些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口腔颌骨上的牙齿很小,看起来相当脆弱。下咽骨非常细长,骨头上的牙齿细小而尖,这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慈鲷的共同特征。
M. tenuidentatus 和 M. rotundiventralis 是口孵鱼。后者的繁殖生物学最初报告(Puttberg 1991)表明它是一种母系口孵鱼,但 Yanagisawa 等人(1996)在野外研究这个物种时发现它是一种双亲口孵鱼。Puttberg 指出,鱼卵相当大,尽管在产卵期间约有 6-15 个鱼卵,雌鱼真正孵化出来的鱼苗数量很少。雄性似乎并不准备捍卫产卵场地或领地。Puttberg 和 Yanagisawa 等人都没有观察到产卵行为,可能是在底部而不是水柱中产卵。Yanagisawa 等人发现,长度小于 6 毫米的鱼苗被雌鱼孵化,而较大的鱼苗由雄鱼孵化。两个孵化幼鱼的亲鱼正常觅食,口腔内的鱼苗会吞食进入口腔的任何东西,在孵化期间体重增加十倍。在水族箱也观察到 M. tenuidentatus 类似的孵化技术(Kwolek-Mirek & Mirek 2010)。雌鱼在产卵后大约一周将幼体转移到雄鱼身上。在水族箱里,所有的幼鱼都在父母之间交换,但在野外,父母双方都孵化一部分鱼苗。孵化期约三周后,鱼卵和鱼苗被释放,但在孵化期结束时,每个亲鱼平均只孵化出两条长度约 15 毫米的幼鱼。
当幼鱼被父母释放时,它们会加入到其他同类大小的慈鲷群体中。Yanagisawa 等人(1996)发现,M. rotundiventralis 的鱼苗与 Perissodons microlepis 的鱼苗混合在一起,当它们稍大一些时,还会与 Lepidiolamprologus elongatus 的鱼苗混合。在这两种情况下,捕食者的鱼苗仍然受到其父母的保护,它们容忍了外来幼鱼的“入侵”。
Microdontochromis 繁殖技巧最显著的特点是这两个物种都形成(临时?)一夫一妻制的配对。Yanagisawa 等人(1996)发现,这些鱼白天在底层 1-3 米的地方觅食,有时聚集在超过 1000 只个体的鱼群中,其中约 40%是口孵个体。这些鱼群中的雌性和雄性之间没有差别,配对形成并不明显。然而,使用 DNA 鉴定技术,Takahashi 等人(2012a)发现雌性和雄性孵化的幼鱼都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在加入大量同种的群体(数量优势)后,这对鱼仍然能够维持他们的关系,并且在产卵后一周,雌鱼仍然可以将部分幼鱼转移给雄鱼。夜晚,M. tenuidentatus(也可能是 M. rotundiventralis)会在底层休息,或许夜晚时夫妻之间会待在一起。产卵和幼鱼的转移可能在黑暗中(或月光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