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dontochromis
Microdontochromis物种通常出现在水域上层10米以内,尽管它们生活在岩石栖息地,但更常在底部主要是沙子和一些岩石的中间栖息地被发现。已知有两个物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腹鳍的形状。Microdontochromis rotundiventralis [圆鳍小齿珍珠] 的腹鳍呈圆形——正如其名称所示——而Microdontochromis tenuidentatus [射线小齿珍珠] 的腹鳍最后几个棘线比第一个长。成年个体通常容易区分,因为M. tenuidentatus几乎总是在侧面呈现纵向条纹,而M. rotundiventralis从不显示条纹。另外还有一个形态学上的区别:M. rotundiventralis 的口腔颌骨上有2-3排牙齿,而M. tenuidentatus 只有一排。两个物种的雌雄难以区分,雄性仅比雌性长几毫米。M. tenuidentatus 的最大全长约为8厘米,而M. rotundiventralis 的最大全长约为7厘米。
M. tenuidentatus 的正模标本和另外大约50个标本是在刚果的Livua(Moliro以北)附近收集到的,但这个物种在整个湖泊有广泛的分布,有来自赞比亚和布隆迪的收集记录;我在刚果的Muzimu、Bilila岛和Cape Tembwe拍到了它们,还在坦桑尼亚的五个不同地点以及赞比亚的Nzwema拍到了它们。M. rotundiventralis 的正模式标本是在Mpulungu附近的Nkumbula岛(Mbita岛)捕获的。我在赞比亚的其他地方发现了它们,还在坦桑尼亚的Mikongolo岛(Kala附近)和Muzi发现了它们。我在刚果北部的Cape Karamba(Ubwari)发现的这种形态可能也是M. rotundiventralis的代表,因为它具有相同类型的腹鳍,尽管它的黑色素图案也包括侧面的斑点排列,而这通常出现在M. tenuidentatus中。我相信M. rotundiventralis 的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不只局限于湖泊最南端。在赞比亚,这两个物种相距不到两公里:我在Nzwema拍到了M. tenuidentatus,而在距离北部1.7公里的Cape Kapembwa发现了M. rotundiventralis。
迄今为止,只有一项研究比较了各种Xenotilapia物种及其相关属的核DNA(Kidd等人,2012年)。这项研究发现M. tenuidentatus没有嵌入Xenotilapia物种中,因此不需要按照Takahashi(2003b)基于眼下骨研究的建议将其回归入到Xenotilapia属。Kidd等人没有检查M. rotundiventralis。
Microdontochromis生活在浅水区,有时成千上万的个体聚集成大群。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用相当可伸缩的嘴挑选单个有机体。头部侧面非常扁平,这似乎是这些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口腔颌骨上的牙齿很小,看起来相当脆弱。下咽骨非常细长,骨头上的牙齿细小而尖,这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慈鲷的共同特征。
M. tenuidentatus 和 M. rotundiventralis 是口孵鱼。后者的繁殖生物学最初报告(Puttberg 1991)表明它是一种母系口孵鱼,但Yanagisawa等人(1996)在野外研究这个物种时发现它是一种双亲口孵鱼。Puttberg指出,鱼卵相当大,尽管在产卵期间约有6-15个鱼卵,雌鱼真正孵化出来的鱼苗数量很少。雄性似乎并不准备捍卫产卵场地或领地。Puttberg和Yanagisawa等人都没有观察到产卵行为,可能是在底部而不是水柱中产卵。Yanagisawa等人发现,长度小于6毫米的鱼苗被雌鱼孵化,而较大的鱼苗由雄鱼孵化。两个孵化幼鱼的亲鱼正常觅食,口腔内的鱼苗会吞食进入口腔的任何东西,在孵化期间体重增加十倍。在水族箱也观察到M. tenuidentatus类似的孵化技术(Kwolek-Mirek & Mirek 2010)。雌鱼在产卵后大约一周将幼体转移到雄鱼身上。在水族箱里,所有的幼鱼都在父母之间交换,但在野外,父母双方都孵化一部分鱼苗。孵化期约三周后,鱼卵和鱼苗被释放,但在孵化期结束时,每个亲鱼平均只孵化出两条长度约15毫米的幼鱼。
当幼鱼被父母释放时,它们会加入到其他同类大小的慈鲷群体中。Yanagisawa等人(1996)发现,M. rotundiventralis的鱼苗与Perissodons microlepis的鱼苗混合在一起,当它们稍大一些时,还会与Lepidiolamprologus elongatus的鱼苗混合。在这两种情况下,捕食者的鱼苗仍然受到其父母的保护,它们容忍了外来幼鱼的“入侵”。
Microdontochromis繁殖技巧最显著的特点是这两个物种都形成(临时?)一夫一妻制的配对。Yanagisawa等人(1996)发现,这些鱼白天在底层1-3米的地方觅食,有时聚集在超过1000只个体的鱼群中,其中约40%是口孵个体。这些鱼群中的雌性和雄性之间没有差别,配对形成并不明显。然而,使用DNA鉴定技术,Takahashi等人(2012a)发现雌性和雄性孵化的幼鱼都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在加入大量同种的群体(数量优势)后,这对鱼仍然能够维持他们的关系,并且在产卵后一周,雌鱼仍然可以将部分幼鱼转移给雄鱼。夜晚,M. tenuidentatus(也可能是M. rotundiventralis)会在底层休息,或许夜晚时夫妻之间会待在一起。产卵和幼鱼的转移可能在黑暗中(或月光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