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坦噶尼喀湖慈鲷圣典
《 坦 噶 尼 喀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空壳生物群落(二)(2)

原著:《Tanganyika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4版-2019)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11-09


       起初,我认为这一 Mahale 种是 L. pleuromaculatus(见第 230 页)的地理变种,尽管在它的分布中存在空白,即在 Nyanza Lac 和 Mahale 之间(Konings 2016)。这个物种可能存在于 Nyanza Lac 以南,但从未被收集到,但我认为另一种密切相关的物种,Lepidiolamprologus boulengeri(见下文),在这个地区占据了非常相似的生态位。从 Mahale 物种的照片计算的鳞片数量在 51 到 55 之间,因此与 L. pleuromaculatus(47-60)相符,而与 L. attenuatus(66-73)不符。它比 L. sp. 'meeli kipili'稍大,但 Mahale 物种因其高数量的背鳍棘而显得明显不同,即 19-20 个,使其与 L. hecqui 保持一致。它的鳞片计数也与 L. hecqui(53)相符,这使我决定将 Mahale 物种称为Lepidiolamprologus sp. 'hecqui mahale' [马哈勒黄钻炮弹] (Konings 2017)。

        1986 年,Poll 将 meeli 列在 Neolamprologus 名下,并指出它的鳞片比大多数同类物种小。小而多的鳞片似乎是现在归入 Lepidiolamprologus 属的物种的典型特征,Schelly 等(2006)的系统发育分析证实了这些栖贝繁殖者的这种归类。

        因为 Van Wijngaarden(1995)无法在 L. meeli 或 L. hecqui 与湖泊南半部的形态之间找到形态上的匹配,她建议为南部群体使用“meeli-boulengeri”一词。有一段时间,我不相信南部栖贝的 Lepidiolamprologus 与 L. meeli 有很大不同,并将南部形态称为 L. meeli(Konings 2015)。然而,在 2017 年 9 月,我在 Mahale 北端的 Bulu Point 遇到了这个“南方”的种群,起初我认为它是与沙坑育种群(即 L. pleuromaculatus、L. boulengeri、L. sp. 'meeli kipili'和 L. sp. 'hecqui mahale')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形态。当我从照片中统计鱼鳞和鱼棘时,我发现这条鱼和 L. meeli 不匹配,后者的模式产地就在湖对面,纬度几乎相同。这意味着,我认为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北部和南部种群之间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适用于湖的西岸,而东岸的北部种群在形态上与湖泊最南部发现的形态非常相似。在模式产地,L. meeli 的特点是在所有垂直鳍上有明显的黑色边缘带,最明显的是在尾鳍上,但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水域所见的所有栖贝 Lepidiolamprologus 中都没有这种现象。更重要的是,Poll(1948)报告 L. meeli 有 42-46 个鳞片,而南部形态的范围为 47-55。我在 Bulu Point 遇到的形态,即使与南方形态相比,在黑色素模式上显示出一些细微的差异,其鳞片也在 49-55 片之间。基于这些原因,并同意 Van Wijngaarden(1995)的观点,我建议将南部/东部物种视为与 L. meeli 不同,并将其称为Lepidiolamprologus sp. 'meeli southeast' [东南部美丽贝]

        L. sp. 'meeli southeast' 通常在五米至二十米的水深范围内出没。它在距底部 5-10 厘米的地方进行悬停觅食。胃内容物分析表明,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以及其他栖贝繁殖者的幼鱼,甚至还有成年的'L.' multifasciatus(Bills 1996)。觅食发生在繁殖领地之外,Bills 发现这种小型食鱼性慈鲷有捕食群。

        L. sp. 'meeli southeast'的繁殖生物学已在湖泊南部进行了研究(Bills 1996; Sato & Gashagaza 1997; Sunobe & Munehara 2003),结果表明,一夫一妻制很常见,但一夫多妻制也非常普遍,雄性可以在其领地内控制多达五只雌性。这种繁殖生物学的差异可能基于雄性的大小(年龄),即或许只有大型雄性才有后宫,和/或者空贝壳的可用性,以便为每个雌性提供充足的供应(Sunobe & Munehara 2003)。雄性首先占据一个贝壳,围绕它挖掘一个坑,从而挖出更多的贝壳,以此来建立自己的领地。雌性会与雄性配对,并使用其中一个贝壳。幼鱼会使用雄性领地内的其他贝壳(Bills 1996)。后宫中的雌性从一小组(最多 10 个)贝壳周围移走沙子,并在雄性领地内捍卫这个作为繁殖领地的地方。这些繁殖领地相距 50-300 厘米,由一个雄性控制。

        产卵发生在雌性贝壳内部。雄性并不会进入贝壳,而是在雌性将卵产在贝壳内时,将精子排放到贝壳口,使卵受精。雄性不参与保护鱼苗。保护鱼苗的雌性可以从其非常深的颜色中辨认出来。鱼苗具有隐蔽的颜色,最初只有背鳍上的三个黑点可见。当它们长大后,会呈现出该物种典型的斑驳色,并在背鳍上装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眼状斑。它们总是出现在空贝壳周围。

        有些雄性看起来太大,无法钻进贝壳中——雄性最大全长约为 8.5 厘米(Poll 1956)——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在沙子上逃跑。Bills(1996)发现,他研究的一半 L sp. 'meeli southeast' 个体采用了这种逃跑方式。

        L. bonlengeri 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坑里挖掘,一个或多个贝壳为其后代提供保护。这个物种通常看起来是一夫一妻制,因为雄性通常与保护幼鱼的雌性相伴,但也有时保护鱼苗的雌性没有明显的雄性伴侣,我也见过一个雄性在两个雌性之间穿梭。因此可以肯定地说,L. bonlengeri 也是一种多妻制物种,至少在某些时候是如此。雌性主要使用坑底的空贝壳作为产卵容器,但在受到惊扰时,有时也会躲进贝壳内。受到威胁时,雄性 L. bonlengeri 会在沙子上逃跑。雄性全长约 7 厘米,而雌性全长约 5 厘米。鱼苗生活在坑底,依靠其隐蔽的颜色来防御捕食者。只有成年的 L. boulengeri 与空贝壳有关,因此似乎幼鱼和亚成鱼生活在沙子上,或者可能躲藏在较小的贝壳中。

〖翻译说明〗为避免歧义,AI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翻译;物种的中文名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