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泥者(Triglachromis otostigma)
Triglachromis otostigma [曲鳍蜻蜓] 是一种常见的口孵慈鲷,在整个湖泊适合的泥泞栖息地中都能发现它们。它非常适应在泥泞底部的生活,一个特化的改变是它们有奇特的胸鳍。胸鳍的下方7-8根鳍条具有自由尖端(即未被鳍膜粘连在一起),可以向下弯曲至底部充当感应器。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食物放入水族箱后,胸鳍开始发挥作用;当从水体中看到食物时,它会捕食食物,但如果T. otostigma嗅到食物却看不到,它就会用胸鳍在鱼缸底部进行筛查。
T. otostigma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以泥为食的坦噶尼喀湖慈鲷(Coulter 1991)。它用胸鳍鳍条的丝状延伸部分触摸泥泞的沉积物,当发现了有趣的东西后,它会向后移动,然后用嘴舀起一口泥巴,希望里面有之前感知到的东西。野外的个体发现它们的肠道充满了泥巴(Coulter 1991)。肠道长度为鱼体总长度的2.5倍(最大10厘米),这再次表明它们的食物中含有大量“压舱物质”,如泥巴(Poll 1956)。
在自然环境中,T. otostigma会在柔软的底部挖掘大洞和隧道,在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和深水区都可以找到它们。通常一个洞穴群组由几个相距不到50厘米的洞穴组成。从一个洞穴群到另一个洞穴群的距离有几米。似乎每个洞穴群都是由一家人居住,包括一只雄鱼、一只雌鱼和几只幼鱼。每个洞的入口相当大(直径约5厘米),有时周围会有一圈沙子。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T. otostigma的繁殖是在不断和广泛的挖掘之后进行的。大多数鱼缸里的碎石不适合挖隧道,所以它们会挖掘大坑;实践表明,为配对的鱼提供足够的挖掘材料是有益的。此外,一个黑暗的隧道(直径约5厘米的PVC管)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小卵——Jonas和Jonas(2009)记录了250-300个大小为1.5-2.5毫米的卵——在隧道内产下。目前还没有在湖泊或人工饲养环境中观察到产卵行为。据Jonas和Jonas(2009)报道,产卵后,雌雄鱼会继续在一起,孵化期间,卵、幼体和鱼苗会在父母之间多次交换。Jonas和Jonas还发现,在T. otostigma中,有一个微妙的性别差异,即雌鱼第一和第二背鳍鳍条之间的膜是黑色的,而雄鱼则没有;这种差异在鱼大约8个月大时出现。他们还发现,在产卵后的第二周,鱼苗已经能自由游动,父母会继续将它们收回口中,直到它们大约四周大。在湖泊中,幼鱼留在父母的洞穴里,即使在约4厘米大小时,也可以看到它们进出洞穴。幼鱼的背鳍上有一个非常特征性的眼状斑(几乎像所谓的罗非鱼斑),当它们成熟时,这个斑点会消失,此时它们必须挖自己的洞穴,开始组建家庭。
Reganochromis calliurus
Reganochromis calliurus [卡里乐珍珠] 的繁殖技术与Limnochromis auritus相似。然而,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区别在于,R. calliurus虽然也通常生活在泥泞的底部,但并不挖掘隧道或大坑(至少在人工饲养环境中是这样),而是喜欢在岩石之间的黑暗洞穴里产卵。尽管R. calliurus生活在泥地上,但在水族箱中从未发现它挖掘觅食,而是在底部捡食虾、小蟹和小鱼(Poll 1956)。最大全长约为15厘米;雌性个体略小于雄性,约为12厘米(Schittler 2005),但其他方面没有区别。R. calliurus 在整个湖泊中都很常见,但从未大量发现过。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当一对伴侣开始从岩洞中清除沙子时,繁殖即将开始。它们更喜欢在狭窄的洞穴中产卵(Schiittler 2005),可能与 L. auritus 的方式相同(见第384页),雌雄鱼交替进入洞穴,同时释放卵子和精子。经过大约一个小时,雌鱼将所有的卵装在嘴里,第二天将卵转移到雄鱼嘴里(Dickmann 1986;Schiittler 2005)。有趣的是,转移发生在一个狭窄的洞穴(不清楚在野外是隧道吗?)中,含着卵或幼体的亲鱼将它们放在洞穴里,然后离开洞穴;另一个亲鱼随后立即进入洞穴接管孵育。在孵化的第一周,卵和幼体会定期在父母之间转移,但在第二周,主要是雄鱼孵化幼体和鱼苗。鱼苗在孵化19天后首次释放出来(Schiittler 2005),大约再经过16天,它们会被收回嘴里(Dickmann 1986)。一窝幼鱼的数量可达60条。L. auritus 的卵要大得多(2.5毫米),而不是 1-1.5 毫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