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otilapia caudafasciata [双尾纹珍珠] 分布于整个湖区,并在相对较深的水域被捕获,大多位于40米以下(Poll 1956),但在布琼布拉附近的15米浅水中也有采集记录(Gysels等人,1997年)。Van Ammelrooy(引用自Andersen 2012d)在夜间于Chaitika角(赞比亚)和Gombe溪流(坦桑尼亚)分别在55米和60米的深度遇到了该物种,但这些个体当时都在休息。雄鱼有着美丽的标记,尾鳍上有两到三条黑色垂直条纹,以及与鳍条垂直的黑色腹鳍边缘。一项更为惊人的特征是,所有捕获的雄鱼平均比雌鱼小1.5厘米。雄鱼平均长度约为10.5厘米,而雌鱼平均为12厘米,且最大总长度记录为15.6厘米(Poll 1956)。
另一个将X. caudafasciata 与大多数Xenotilapia物种区分开来的特征是其下颌外排牙齿的位置。在所有其他沙栖和泥栖的Xenotilapia物种中,这些牙齿几乎水平地向外指。据推测,这样排列的牙齿可能像叉子的齿尖一样,有助于在沙中挖掘。然而,X. caudafasciata 的外排牙齿则完全相反,向内指。这一点让它更像X. papilio 和 X. nasns 的牙齿排列。这样的结构可能是一种觅食适应(例如,用于处理过滤粘液中的猎物),或者表明这些物种的祖先与其他Xenotilapia物种不同。后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使用线粒体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 X. caudafasciata 与其他Xenotilapia归为一类(Koblmiiller等人,2004年),而Kidd等人(2012年)进行的核DNA分析也将具有向内指牙齿的 X. sp. 'papilio sunflower' 归入Xenotilapia属。因此,外排牙齿的排列似乎不是该属中可用的诊断特征。
根据在相对较浅水域(15米)收集的标本的胃内容物分析,主要食物似乎是不叮人的摇蚊幼虫(Gysels等人,1997)。而在非常深的水域捕获的标本中,食物范围从硅藻、海绵到籽虾和其他无脊椎动物(Poll 1956)。
在水族箱里,非领地性的雄性平均比雌性小1-1.5厘米,每天白天都会在游过的雌性面前展示它的鳍,向雌性求爱。产卵可以在沙子上的任何地方进行,产卵过程与X. longispinis和X. nigrolabiata的描述相似。每次繁殖产卵约40颗,雌鱼孵化约三周后释放出可以游动的鱼苗(Andersen 2012d)。
Xenotilapia sima [西玛珍珠] 长时间以来都与X. boulengeri混淆(见第339页),即使在Takahashi和Nakaya(1997)指出两者的区别后,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接受该属的模式种实际上与X. boulengeri不同。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simus,意为鼻子短小,形象地描述了这个物种的吻部形状,它是所有Xenotilapia中最陡峭的;吻部向上倾斜近90°,使鱼的头部呈块状。眼睛非常大(长度约占头长的50%),这也许是对其生活环境极差光线条件的适应。X. sima雄性最容易被识别的特征是身体上的三条锈橙色水平带,上下两条分别延伸到尾鳍的上下叶。雌性完全呈银色。
尚未在栖息地中观察到X. sima,但有时会在当地渔民使用的深水刺网中发现。Poll(1956)记录了这个物种在深达100米的水域,但有些是在浅水区的水深不到10米处捕获的。雄性的最大总长度约为17厘米,雌性则小约2厘米。X. sima的嘴位于头部非常低的位置,可以在不抬起身体的情况下从底部取食。肠子的长度约为鱼的长度的三分之二,胃内容物分析揭示了昆虫幼体和小型软体动物(Poll 1956)。
X. sima已经被Andersen(2009)在人工环境中繁殖,他发现雄性是非领地性的,但会在产卵前一天在沙子上挖一个直径15-18厘米,深2-3厘米的小凹陷。这个产卵地点在次日的清晨被使用,但在产卵后,雌雄都会离开。
实际产卵过程非常低调;雄鱼慢慢靠近一个成熟的雌鱼,然后趴在它面前的沙子上,所有的鳍都竖起来,喉部膨胀,开始用尾巴朝雌鱼的头部拍打,试图说服它进入产卵地点。雌鱼若回应,会将自己移到产卵地点上。雄鱼此时收拢所有鳍,小心地用鼻子轻轻地碰雌鱼的腹部。然后这对鱼开始互相盘旋,很快雌鱼释放出第一个卵子,雄鱼在雌鱼将卵子吸入口中之前将其受精。雌鱼产完所有的卵后离开产卵地点,并寻找藏身之处孵化。大约三周后,雌鱼第一次释放出50-60个鱼苗,并在接下来的2-4天内为后代提供产卵后的照料(Andersen 2009)。与其他Xenotilapia物种的幼鱼不同,X. sima的幼鱼呈单一的灰色,并在底部上方10-20厘米的地方游动(Andersen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