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坦噶尼喀湖慈鲷圣典
《 坦 噶 尼 喀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波浪冲刷的上层岩石栖息地(一)

原著:《Tanganyika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4版-2019)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10-01


波浪冲刷的上层岩石栖息地


       岩石栖息地的上层三米内,居住着一群特殊的慈鲷。其中有几种是草食性鱼类,以岩石上丰富的藻类覆盖层为食。这些藻类可以分为两类:丝状藻类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藻类主要由硅藻组成,其中许多作为附生物附着在丝状藻类上,其他的则可能直接附着在岩石表面或漂浮在水柱中。丝状藻类主要由绿藻(Chlorophyta)和蓝绿藻(Cyanophyta,也称为蓝细菌)组成。后者由来自许多不同属的光合细菌(原核生物,不是植物)组成。但对于慈鲷而言,重要的是Nostocales和Oscillatoriales的丝状蓝绿藻(Hata等,2014)。就其居住者而言,该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相对丰富的食物,同时水流湍急比较。

       倾斜陡峭的湖岸涌浪栖息地要比逐渐延伸到深水的湖岸涌浪栖息地小得多。浅水岸边的涌浪栖息地可宽达十多米,而由巨石形成的陡峭岩石湖岸,其波浪区域非常狭窄。由于湍流,波浪水域含氧量很高,同时,“动物废气”(CO2)迅速散逸到大气中,导致波浪区的pH值略高于其他栖息地。并且由于表层与下层水体的持续混合,即使在极浅的水域,温度也能保持相当稳定。


虾虎类慈鲷(Goby cichlids)

       Eretmodus、Spathodus和Tanganicodus这三个属的物种,通常被称为虾虎类慈鲷(虾虎类慈鲷),Poll(1986)将其分类在Eretmodini族中,并仅根据齿的结构进行区分:Eretmodus物种具有铲形齿,Spathodus物种具有圆柱形齿,而Tanganicodus irsacae则具有细长尖锐的齿。这种分类学上的区别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如果在未来的修订中,所有的虾虎类慈鲷都被归入同一属,即Eretmodus(这三个属中最先被描述的),也不足为奇。Verheyen等(1996)和Riiber等(1999)通过对这些物种的mtDNA分析研究表明,基于齿形将虾虎类慈鲷分为不同属可能是人为的,最好将它们归入一个属。然而,除了mtDNA(线粒体DNA)外,在使用核DNA的系统发育研究(Riiber等,2001)后表明,mtDNA分析所获得的一些有争议的结果可能是过去杂交的产物。

       我(Konings,1988)和Seegers(1992)的建议,即坦噶尼喀湖的虾虎类慈鲷可能与湖泊周围河流中发现的Orthochromis物种有共同祖先,并未被基于mtDNA的系统发育研究所证实(Salzburger等,2005)。这些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retmodini的起源比Orthochromis要古老得多。然而,Meyer等(2015)和Takahashi & Sota(2016)最近使用核DNA的研究发现了Eretmodini的一个相当不同的系统发育关系,即它们现在似乎与Haplochromini是姐妹群,而不是Lamprologini(见第21页)。包含Orthochromis核DNA的系统发育研究尚未发表。

       在形态和栖息地偏好上,Orthochromis物种类似于坦噶尼喀湖的虾虎类慈鲷。雄性和雌性的Orthochromis——主要生活在急流中的口孵鱼(Seegers,1992;Van Heusden,2010a,2010b)——具有相同的色纹模式,这至少表明它们不是典型的“标准”母系口孵鱼,而且雄鱼的臀鳍上缺乏卵斑。所有的虾虎类慈鲷都没有卵斑。O. uvinzae和一个未描述的物种,称为O. sp. 'igamba'(Van Heusden,2012b),在Malagarasi发现,距离河流流入湖泊的入口不超过30公里。O. rubrolabialis,是一种双亲口孵鱼(Van Heusden,2010b),栖息于Malagarasi支流之一的Ugalla河。

       虾虎类慈鲷适应了涌浪栖息地的湍流水域,以至于这是我们发现它们的唯一地方。它们在解剖结构以及摄食和繁殖行为上与其他慈鲷不同。该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有类似的解剖结构:短而侧扁的身体,具有显著的长背鳍。为了防止被波浪冲走,它们的鳔已退化,无法使其保持浮力。当它们在基底上休息时,即不游泳时,它们使用胸鳍和腹鳍将自己固定在岩石之间,常常可以看到它们的后半部分在水流中摇摆,而头部在有时剧烈运动的水中相对静止。

       与其他坦噶尼喀湖慈鲷相比,虾虎类慈鲷的背鳍非常长。慈鲷使用鳍的软鳍条后部来微调它们在水柱中的位置,但对于“坦噶尼喀小丑”(这些慈鲷的另一个俗名)而言,这部分的任何运动都会将鱼推向更接近基底。当然这正是它们在湍流水域所需要的。缺点是当这些虾虎类慈鲷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时,它只能跳跃或用力拍动胸鳍。这种奇特的游泳行为只是虾虎类慈鲷吸引慈鲷爱好者的众多特性之一。

       在栖息地中跳跃和疾走使它们相当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特别是考虑到它们游泳速度不够快,无法躲避捕食性攻击。由于很少有水中捕食者能够在极浅的水域中游泳——因为容易撞到岩石上——所以对虾虎类慈鲷的大部分捕食压力来自上方,湖泊周围的捕鱼鸟类相当常见!为了防御此类攻击,虾虎类慈鲷的背鳍由大量的棘组成。实际上,它们拥有慈鲷中数量最多的棘,有时多达25根!猎物的棘刺越多,就越不可能成为捕鱼鸟类的食物。

      〖翻译说明〗为避免出现歧义,在翻译时要求人工智能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进行翻译,直接用原文。同时为便于理解,每个物种后面均标注了中文名,并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