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坦噶尼喀湖慈鲷圣典
《 坦 噶 尼 喀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波浪冲刷的上层岩石栖息地(一)(2)

原著:《Tanganyika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4版-2019)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10-01



       除了棘状背鳍,这些慈鲷还有由垂直条纹组成的伪装色。如果你曾经在极浅的水域浮潜,你可能会注意到水面波纹在基底上不断移动的反射和阴影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具有明暗相间条纹的鱼比那些单一颜色的鱼更难被发现。

        除了背鳍棘数多和鳔退化外,虾虎类慈鲷还有第三个解剖学特征:突出的眼睛。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基底上,眼睛高高地位于头部是有利的。高位的眼睛使鱼能够观察其环境。眼睛无法看到嘴巴正前方的区域,因此它们很难通过视觉来选择摄食点(Yamaoka,1997)。

        各种虾虎类慈鲷具有不同的摄食特化,尽管所有物种都以覆盖其环境中碎石和岩石的藻类和微生物层为食,即所谓的aufwuchs。在这个藻类垫的许多地方,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螨虫和昆虫及其幼体,在此找到了庇护和食物,而这些生物又被一些虾虎类慈鲷捕食。

        所有的虾虎类慈鲷都是口孵鱼。雌雄在色纹模式上几乎没有区别,但雌鱼比雄鱼小。除了Spathodus marlieri之外,虾虎类慈鲷是双亲口孵鱼。雄性和雌性形成配对,通常伴随一生,这对于口孵鱼来说相当罕见。配对的鱼捍卫领地,雄鱼和雌鱼都从其领地驱逐(较小的)入侵者,但它们的大部分攻击性都针对同种鱼。有趣的是,一对鱼选择一个特定的领地,该领地在岩石覆盖方面并不总是最理想的,但他们能够在该特定区域内防御同种鱼的占领。Taborsky等(2014)发现,领地的质量(而非大小),即岩石覆盖的百分比,直接与雄鱼的大小(配对中更具攻击性的一方)相关,而且配对过程是在能共同捍卫特定领地的个体之间进行的。还发现,在Eretmodus cyanostictus的配对中,雄鱼几乎总是比雌鱼大约12%(Taborsky等,2009)。单个个体并不寻找“完美”大小的配偶,而是领地的质量吸引了“合适”大小的个体。由于鱼类不断生长,在某个时候,常驻的一对鱼会“长大”超过其领地,并升级到附近更好的一个。Kuwamura等(1989)发现,Tanganicodus的领地有时会重叠,但仅在所有者大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相似大小的同种鱼总是有分开的领地。

        产卵发生在水平或稍微倾斜的岩石表面。产卵前,雄鱼在产卵地点上方移动,并采取头朝上和倾斜的姿势,同时颤动其臀鳍,可能同时释放精子。然后,雌鱼轻触雄鱼颤动的臀鳍,之后她也采取头朝上的姿势,依次颤动她的臀鳍。现在轮到雄鱼轻触雌鱼的腹部区域。经过几次这样的预产卵回合后,雌鱼采取与之前相同的头朝上和倾斜姿势,释放一个卵并迅速用口拾起。每当一个卵被产下并收集后,雄鱼又采取头朝上、颤动鳍的姿势,雌鱼然后轻触他的臀鳍,收集精液。因此,卵在雌鱼的口中受精,尽管其中一些可能在刚产下并接触基底时就已受精。

        每次产卵约20(Tanganicodus)到35(Eretmodus)枚卵。雌鱼在最初的10到14天内孵育卵和幼鱼,直到幼鱼长度约为8到10毫米,而雄鱼会一直在她身边。在此期间结束时,雌鱼再次试图引起伴侣的注意,表示她准备好在雄鱼最终接过幼鱼前的几天内转移幼鱼(Steinegger & Taborsky,2007)。起初,看起来这对鱼要再次产卵:雄鱼和雌鱼都再次积极地赶走所有入侵者。一旦他们确定了“交换地点”,幼鱼的交接就可以开始了。雌鱼开始摇头,一次释放一条幼鱼,由雄鱼小心地接过。雄鱼非常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急切地半张着嘴等待。有时看起来他在乞求雌鱼再给一条幼鱼,几乎要从她的嘴里抢出来!所有幼鱼都转移到雄鱼口中后,他再孵育7到8天。在整个孵育期间,雄鱼和雌鱼始终在一起,而口孵的亲鱼不进食。

        在水族箱的保护环境中,雌鱼可以独立承担整个孵育期直到释放幼鱼,但Griiter & Taborsky(2004)发现,在野外,雌鱼无法独自孵育整个为期三周的孵化期。后者的作者还发现,雌性Eretmodus在将幼鱼转移给雄鱼后需要大约20天才能再次产卵。

        一旦雄鱼释放了幼鱼,它们就被父母双方忽视。在最初的几天内,至少在Eretmodus中,幼鱼表现出颜色变化:大约一半的幼鱼是深棕色,另一半是浅棕色。有一次,将这两种颜色形态分别饲养,发现深色的是雄鱼,浅色的是雌鱼(Gerard Tijsseling,pers. comm.)。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幼鱼群,如果是这样,原因可能是什么?也许根本没有原因!然而,在浅水区阳光照射的底部环境中,深色和浅色的幼鱼群能很好地融入其中。

        根据Kuwamura等(1989)的研究,Spathodus marlieri是母系口孵鱼,这意味着只有雌鱼孵育卵和幼鱼。雄性S. marlieri明显比雌性大——10厘米对6厘米——口孵的雌鱼与幼年虾虎类慈鲷一起出现在极浅的水域。S. marlieri在栖息地中游荡,似乎没有固定的领地。其他虾虎类慈鲷是一夫一妻制,生活在直径约两米的相对较小区域内。

        其他虾虎类慈鲷的顺序双亲口孵有时被水族爱好者认为是非常先进的,但实际上它可能代表了基底繁殖和母系口孵之间的一个阶段。重要的是,幼鱼一旦释放,就足够大,能够自行躲避捕食者。这意味着要有较大的卵,此外,这些卵至少需要孵育三周。雌鱼在口孵10或12天后能够进食,这当然是一个优势,但代价很高:在从雌鱼转移到雄鱼的过程中,完全没有防御能力的幼鱼暴露在外界。此外,父母必须紧密在一起,因为雌鱼无法独自孵育整个期间的幼鱼。最重要的是,原则上任何雄鱼都可以成为任何雌鱼的伴侣;换句话说,没有持续的雄性竞争。许多母系口孵物种的雄鱼必须为在繁殖场中的好位置而战斗,并被雌鱼根据其适应性选择。因此,成功的雄鱼可能与多只雌鱼交配。后者的系统可能有助于使一个物种更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幸运的是,坦噶尼喀湖慈鲷的栖息地类型在过去几百万年中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看似不那么先进的繁殖策略仍然非常有效——先进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好!

      〖翻译说明〗为避免出现歧义,在翻译时要求人工智能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进行翻译,直接用原文。同时为便于理解,每个物种后面均标注了中文名,并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