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prologus' caudopunctatus 和其他类似物种
'Lamprologus' caudopunctatus [黄帆天堂鸟] 是中间栖息地中最丰富的慈鲷之一,尤其在赞比亚水域,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大量这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群。这种物种既出现在浅水区,也出现在深度超过25米的地方。在野外,它的体型通常不会超过6厘米。在形态上,它几乎与 'Lamprologus' leloupi [暗色黄帆天堂鸟] 无法区分,两者共同生活在刚果沿岸的Kapampa和Lunangwa之间。在这两个物种共同出现的地方,'L.' caudopunctatus 的背鳍呈橙色;在其他地区,'L.' caudopunctatus 的背鳍要么呈黄色,要么无色。Biischer(1992a)对这两个物种进行了比较,发现'L.' leloupi 的体型较宽(高),前半身有大块的棋盘状斑纹。'L.' caudopunctatus 的基本黑色素图案由前半身的垂直条纹组成。这些图案仅在受到惊扰的个体或在夜间休息时可见。
'L.' caudopunctatus 分布在刚果的Kapampa和坦桑尼亚的Isinga之间,因此在赞比亚水域也有发现。'L.' leloupi 在湖的对岸被分成两部分:即在刚果的Cape Tembwe和Lunangwa河之间,以及坦桑尼亚中部沿岸的Karilani岛和Sibwesa之间。在 'L.' leloupi 和 'L.' caudopunctatus共享栖息地的地区(刚果的Kapampa和Lunangwa之间),前者更常见于浅水区,而后者主要生活在较深的水域。
在Cape Mpimbwe和Wampembe之间,还有第三种与前两者相似的物种:'Lamprologus.'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奇霹雳黄帆天堂鸟] ,生活在中间栖息地。这种鱼的体型较扁(矮),头部较长,眼睛较大,脸颊部也较扁,与'L.' caudopunctatus 或 'L.' leloupi 都有所不同。形态差异最明显的是体高和眼直径的关系:在'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中,眼直径占体高的39-42%,而在'L.' leloupi 和 'L.' caudopunctatus 中,这个数字介于31%和34%之间。Tawil(2014)认为'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是'L.' caudopunctatus 的一个变种,因为在他的观察中,'L.' leloupi 和'L.' caudopunctatus 的体型比例都非常多变。但是,上述形态差异在'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的整个分布范围内是一致的,该物种似乎与 'L.' caudopunctatus 的最北边界种群(位于Wampembe附近的Mwinza)被Mwanza河和Wampembe的一片长长的沙滩所隔开。位于Mwinza的 'L.' caudopunctatus 种群与赞比亚水域及更南部发现的其他种群无法区分,显然不太可能是与位于以北10公里的 '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有关系的中间物种。已知'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没有地理变种,并且在栖息地中数量要少得多;尚未发现类似'L.' caudopunctatus 那样常见的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群。Snoeks等人(1994)将'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划归为N. cf. 'leloupi',一种可能的新物种。
这三个小型物种的食物包括从底层和水体中捕食的各种无脊椎动物。Blischer(1992a)在胃内容分析中主要发现了介形亚纲动物(种子虾)和昆虫幼虫,以及桡足类和浮游藻类。
这三个物种的繁殖都发生在石头下或小石头间挖出的沙洞里。很多地方,小石头被埋在几厘米深的沙子下,这样的地方对很多洞穴繁殖者具有吸引力。沙子从相邻的石头之间挖出,形成一个裂缝和裂隙的网络,可作为筑巢场所。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所,鱼类可能会在一块较大的石头旁堆积一堆沙子,并在这堆沙子旁挖一个洞。在人工饲养环境中,这些物种有时会接受空的蜗牛壳作为繁殖洞穴(万宝鱼注:这一方法在人工饲养时很有效),但在野外这种情况很少见(Biischer 1992a; Koblmiiller等人2007a)。巢穴入口非常狭窄,防止了大多数捕食者进入——但非常纤细的偷卵者 Telmatochromis vittatus 似乎是这些物种要对付的主要问题(〇chi & Yanagisawa 1999)。
这三个物种都被证实是一夫一妻制(Schaedelin等人,2012,2013,2015)。鱼卵附着在巢穴壁上的石头上;在 'L.' caudopunctatus 中,产卵量为75-150颗(Ochi & Yanagisawa 1999)。产卵后一周,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停留在巢穴上方觅食浮游生物。当守护时,亲鱼在幼鱼上方游动,将所有入侵者从巢穴中赶走。在 'L.' caudopunctatus 的大型繁殖群体中,鱼苗在不同巢穴之间的交换似乎是一种常见现象。Schaedelin等人(2013)发现,约60%的研究样本中含有“外来”幼鱼,大部分来自其他巢穴的同种鱼苗,有时也包括不同种类的鱼苗,如 Microdontochromis。他们使用DNA标记确定了一些外来幼鱼的来源,并发现其中一些幼鱼在寄养父母那里游过了长达40米的距离。因此,他们认为某些鱼苗可能是因为亲生父母害怕后代在自己的巢穴里不再安全而被“托付”出去的。然而,大多数外来鱼苗都已经有几周大了,可能是自己迁移到了新的“家”。只要外来鱼苗的体型不大于他们自己的鱼苗,养父母通常会接受外来鱼苗。较大的鱼苗群能更好地抵御捕食,而且鱼苗会自己觅食,养父母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
亲鱼双方都会守护幼鱼,在巢穴附近停留约40天,在此期间,鱼苗长到约20毫米长(Ochi & Yanagisawa 1999)。由于亲鱼在鱼苗独立后就离开了巢穴,因此没有发现混合年龄的幼鱼群或像 N. savoryi 复合群中那样带有“帮手”的幼鱼群。尚未在守护鱼苗的亲鱼周围发现较大的幼鱼。
'Lamprologus' finalimus [无活体] 是从在刚果Uvira附近收集到的一份标本中描述出来的。Melanie Stiassny(pers. comm.)发现这个标本与 'L.' caudopunctatus 非常相似,但仅凭一个标本并不能说出太多的信息。像 'L.' caudopunctatus 一样,这个标本被发现属于所谓的骨化群(Stiassny 1997;见第18页)。曾经我认为它可能是 Neolamprologus mondabu 的幼鱼,这种鱼在湖的那一区域非常常见,但这种鱼属于非骨化的 Lamprologines 类群。Uvira附近的区域已经被许多科学家彻底调查过,但他们从未发现过类似 'L.' finalimus 的物种。这个物种与上述三个物种的区别在于:它的臀鳍有一个黑色的边缘。这个特征在 'L.' leloupi、'L.' caudopunctatus 或 'L.' sp. 'caudopunctatus kipili' 的任何种群中都没有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