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athochromis' pfefferi
'Gnathochromis' pfefferi [帕弗雷斑马珍珠] 是一种母系口孵鱼,最大全长可达 14 厘米,是中间栖息地的常见捕食者。实际上,在任何类型的环境中,都可以遇到觅食中这个物种的个体,而繁殖通常发生在浅水植被丰富的栖息地。幼鱼有时可以在浅水处的水草间找到。
由于这个物种的属分类问题,我在 1998 年将属名用引号括起来,目前还没有新的属名或更好的分类建议,所以我在这里继续使用引号。Gnathochromis 属的模式种是 G. permaxillaris(见第 226 页),如果人们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观察到这个属中的两个物种,不难看出它们非常不同,不太可能是同一属的成员。G. permaxillaris 是一种类似 Limnochromis 的慈鲷,其繁殖方式是双亲口孵,而'G.' pfefferi 更像是一种 Haplochromis。根据 Poll(1981)的说法,'G.' pfefferi 不能被归入 haplochromine 属,因为其咽骨突(颅骨底部上咽颌关节处的一个突起)与该类群成员中的突起不一致,但这一推理已被几项分子研究证明是无效的,这些研究将'G.' pfefferi 牢牢地归入湖泊中的 Haplochromini 族(Koblmiiller 等人,2010)。在一个基于核 DNA 推导的系统发育中,'G.' pfefferi 似乎与 Ctenochromis horei(见第 237 页)是姊妹种,这两个物种可能有一天会被归入同一个属 [1] 。
'G.' pfefferi 专门以虾为食,其饮食结构中超过 90%是这种甲壳动物(Yuma &Kondo 1997;Yuma 等人,1998 年)。观察到了两种觅食行为:独自觅食或跟随其他物种(或一群其他的物种)。多数情况下,一个个体会独自以相当高的速度在离岩石基底仅几毫米的地方游动寻找虾,但有 10-20%的个体会跟随其他捕虾型慈鲷,如孤立的 Lobochilotes labiatus 或'Lamprologus' callipterus 群体,以增加因受惊从藏身之处逃出的虾的捕捉机会。有趣的是,每个个体似乎都有一个觅食领地——大小在 30 到 500 平方米之间——即使是那些跟随其他捕猎物种的 'G.' pfefferi 也只在自己的领地内这样做,当它们跟随的宿主离开领地时,会寻找新的宿主(Ochi 1993a)。
当种群密度较高时,雄性会划定繁殖领地,但当地区只有少数性活跃的雄性时,繁殖可能发生在任何适宜的地点,而雄性则似乎显得没有领地性。没有特殊的繁殖平台或坑,繁殖可以在雄性领地的任何开放空地上进行。大部分繁殖活动发生在日出后的几个小时内(Ochi 1993a)。在稍晚的早晨,雄性会放弃它的繁殖领地,然后在其余的时间里觅食,但第二天会回到同一个繁殖领地。这些繁殖领地可以维持长达三个月(Ochi 1993a)。雄性在其领地内积极寻找成熟的雌性,领地面积可能超过 100 平方米。繁殖采用众所周知的 T 型姿势,雄性和雌性轮流交替。偷情型雄性(在雌性与优势雄性交配时偷偷与雌性交配的雄性)相当普遍,雌性也可能在交配过程中转向另一只雄性。产卵数量为 20-70 颗,雌性将卵孵在口中约三周。在此期间,雌性不进食。雌鱼将鱼苗释放到浅水处的植物丛中,然后立即放弃它们。雌性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恢复期才能再次产卵(Ochi 1993a)。
【万宝鱼注】 [1] 2023 年,'Gnathochromis' pfefferi 被划归为 Shuja 属(同属的还有从 Ctenochromis 属划过来的 C. horii);2024 年又被划为一个单系属 Jabarichromis。所以现在正式的学名是 Jabarichromis pfeffe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