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色的肉食者(Lepidiolamprologus)
岩石栖息地中最常见的食鱼性慈鲷是 Lepidiolamprologus elongatus [珍珠长身炮弹] ,像其更大的近亲 Lepidiolamprologus profundicola 一样,在全湖范围内分布。L. elongatus 不表现出地理变异。雄鱼可以长到令人瞩目的 20 厘米总长度,雌鱼小约 20%,大型成鱼相当常见。雄鱼和雌鱼在颜色上无法区分。
L. elongatus 相对较短的肠道长度(约为总长度的 40-50%)表明了它是肉食性的(Poll,1956)。刚刚自由游动的幼鱼从水柱中摄食桡足类,直到它们达到约 4 厘米的长度,开始将菜单多样化,包括虾类、昆虫幼体和小鱼。成鱼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甲壳类和昆虫幼体,当长度达到约 15 厘米或更大时,L. elongatus 就专门以鱼为食了(Gashagaza 和 Nagoshi,1986)。年轻的成鱼在浅水中以小型岩栖慈鲷为食。它们经常以具有银色或浅色的幼鱼为目标,例如 Simochromis 的幼鱼。大型成年 L. elongatus 更常见于岩石栖息地的较深区域,经常在水柱中猎杀 Cyprichromis 物种。觅食时,L. elongatus 没有栖息地偏好,因为它在水柱中距离基底约一米处游动。当猎物进入其攻击范围时,它会突然向前冲去抓住猎物。L. elongatus 经常会跟随一条更大的鱼,有时是一条大型的mastacembelid eel(刺尾鳗)(Hori,1983),后者在游动时搅动基底,从而吸引较小的鱼尾随其后。另一种捕获猎物的方法是加入由 'Lamprologus' callipterus 或 'Gnathochromis' pfefferi 组成的大型突袭群体。这些大型狩猎队伍,有时多达 50 多个大小相似的个体(10 至 15 厘米之间),像一群饥饿的狼一样横扫栖息地,留下破坏的痕迹,吞噬它们路上遇到的一切。较小的 'L.' callipterus,主要追逐虾类,可能也会从岩石间赶出各种大小的鱼。对于 'L.' callipterus 来说太大的慌乱的鱼会成为 L. elongatus 的目标,它会迅速超越团队前方的领头鱼,去捕获这些猎物。Yuma(1994)发现,在群体突袭期间,对猎物的攻击频率比 L. elongatus 单独狩猎时要高得多。
像 L. elongatus 一样,Lepidiolamprologus profundicola [深度大炮弹] 也是一种追逐捕食者,通过追赶小鱼来捕猎,但从未在大型群体中发现,也没加入 'L.' callipterus 的狩猎队伍。当 L. profundicola 潜行猎物时,它根据周围环境显著改变其颜色:在沿着基底接近时变为深棕色,或从接近开阔水域时变为浅色。L. profundicola 经常在靠近大型草食鱼类如 Petrochromis polyodon 时表现出浅色的体色,然后突然冲出去捕捉附近的小鱼。像成年 L. elongatus 一样,它主要以 Cyprichromis 为食。
L. profundicola 在全湖范围内分布,似乎是一个非常均质的物种,尚未发现地理变异。它是湖中最大的lamprologines,雄鱼的总长度可达 31 厘米。雌鱼则短约 25-40%,很少超过 20 厘米。
L. profundicola 和 L. elongatus 的特征是具有向前突出的嘴,结实的下颌,长有大而间隔宽的牙齿。这两个食鱼者可以通过眼睛的相对大小来区分——L. profundicola 的眼睛比 L. elongatus 的要小得多。即使如此,大小相似的个体并不总是容易区分,但 L. profundicola 表现出较浅的灰色-米色基色,具有较小、对比度较低的珍珠色斑点和侧面的较暗斑块。
Lepidiolamprologus kendalli 在形状和颜色上类似于 L. elongatus,像 L. elongatus 一样是食鱼性的。L. kendalli 从 Mpulungu 湖岸外的 Mutondwe 岛(即Crocodile-鳄鱼岛)描述——L. elongatus 的正模标本也是在该地区捕获——但其分布范围比其同类种小得多,分布在赞比亚的 Chimba 和坦桑尼亚的 Isinga 岛之间,可能一直延伸到 Kipili 群岛(见下文)。它是一种比 L. elongatus 稀有得多的鱼,但可在浅水和深于 40 米的地方找到。L. kendalli 几乎总是独居的,在穿越栖息地寻找猎物时会航行很长的距离。
尽管水族爱好者对 L. kendalli 出口的“地理变种”给予了很多关注——所谓的 Black Nkambae 曾经是受欢迎的慈鲷——但似乎在同一地点可以找到深色和浅色的个体。几乎没有地理变异,尽管南部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具有以纵向条纹为主的图案,而在 Kalambo 河以北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种群中,这些水平条纹被打破成不规则的斑块。L. kendalli 可以通过头部复杂的图案与 L. elongatus 区分开来,后者在 L. elongatus 中不存在。
形态学上,L. nkambae 和 L. kendalli 之间没有可测量的差异,因此 L. nkambae 被视为 L. kendalli 的次异名。在原始描述(由 Staeck,1978)中给出的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唯一差异是 L. nkambae 的体型更宽(高),以及颊部缺乏鳞片(而 L. kendalli 有)。颜色上没有差异。
在他们最近对 L. kamambae 的描述中(见第 160 页),Kullander 等人(2012)发现了一些非常小的散布在颊部的鳞片,存在于他们的一些 L. elongatus、L. kendalli 和 L. mimicus 标本中,但并非全部,因此,现在已知脸颊上鳞片的存在与否不是该属的诊断性特征,包括 Staeck 将 L. nkambae 与之比较的其他 Lepidiolamprologus物种。因此,L. nkambae 是从单个标本中描述的,如果发现 Nkamba 湾(模式产地)中有一些个体在颊部具有鳞片,证实了与 L. kendalli 的同义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Schelly 等人(2006)发现来自 Nkamba Bay 的 L. kendalli(或 nkambae)在遗传上与 L. kendalli 和所有其他提到的 Lepidiolamprologus 物种不同。当核DNA被比较时,Nkamba Bay 种群与 L. kendalli(来自其他地区)无法区分;但在比较线粒体 DNA 时,Nkamba湾种群甚至不属于这种食鱼性的Lepidiolamprologus。这种差异最合理的原因是,在某个时间点,Nkamba 湾或附近的 L. kendalli 种群减少到非常少的个体(遇到了遗传瓶颈),然后与另一个物种(可能甚至不是另一个 Lepidiolamprologus)杂交。产生的杂交种仍然找到“纯种”L. kendalli 个体进行繁殖,因此谱系没有改变其外观,但似乎 Nkamba 湾的所有个体都携带该杂交中母系亲本的线粒体 DNA。这并非异想天开,因为类似的情景已被假设用于许多其他物种,包括一些坦噶尼喀湖的慈鲷——比如Altolamprologus fasciatus 可能起源于 'L.' callipterus 和(可能)A. compressiceps 之间的杂交(Nevado 等人,2009;见第 14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