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唇的洞穴居住者
Julidochromis 和 Chalinochromis 属的成员密切相关。Chalinochromis 物种的嘴唇上存在“疣子”(小块肉疙瘩)是将其在形态上与 Julidochromis 区分开的主要特征。两个属的成员都使用嘴唇来压碎生物覆盖层中的海绵和无脊椎动物。Kohda 和 Hori(1993)发现,J. marlieri 80%以上的时间以海绵为食,Hori(1987)报告说,J. regani 和 C. brichardi 也以海绵为食。海绵在某些地方相当丰富,但很少有物种以其为食。除了上述物种外,Telmatochromis dhonti 和一种 Synodontis 鲇鱼也以这些橡胶状动物为食,后者通常生长在处于阴影中的岩石表面。由于只有少数物种吃海绵,Julidochromis 和 Chalinochromis 已经在几乎每个岩石栖息地中找到了一席之地。Chalinochromis 物种嘴唇上的小疣子可能是一种适应,以便更好地抓住光滑表面的海绵,尽管 C. brichardi 似乎并不专门以海绵为食,因为它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藻类(Hori,1987)。
除了嘴唇上有疣子,Chalinochromis 在另一个方面也与 Julidochromis 不同:它有略微不同的繁殖技巧。Chalinochromis 和 Julidochromis 物种都是基质繁殖者,将其卵藏在黑暗的岩石洞穴中。当仔鱼长到约一厘米长时,在 Chalinochromis 物种中,仔鱼会被带到开阔的地方,而在 Julidochromis 物种中则继续留在洞内。盘旋的 Chalinochromis 仔鱼从浮游生物中摄食,并受到双亲的保护。Brichard(1978a)发现,当年轻的 Chalinochromis 达到这个大小的两倍时,它们被双亲遗弃,而双亲也可能分开。年轻的 Julidochromis 永远不会被遗弃,甚至双亲产下新一批卵时也被允许在巢内。它们从不在巢穴上方盘旋,而是与基底保持紧密接触。
Chalinochromis
Chalinochromis 包含三个已描述的物种,C. brichardi、C. popelini 和 C. cyanophleps,以及一个未描述的形态,C. sp. 'bifrenatus'。Chalinochromis brichardi [金衣女王] 是根据在布隆迪 Magara 附近收集的标本描述的,但该物种的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它出现在湖的整个北半部,位于刚果的 Kalemie 和坦桑尼亚的 Miyako 角以北。有趣的是,它也出现在湖的最南端,位于 Kachese 角和赞比亚的 Kalambo 河口之间。C. brichardi 似乎是一个较老的物种,具有全湖范围但不连续的分布。我过去称为 C. sp. 'ndobhoi' 的形态(Konings,1998),现在根据 Tawil(2011a)被视为 C. brichardi 的地理变种。这种变种出现在坦桑尼亚的 Magambo 和 Miyako 角之间,保留了幼体的图案——两条水平的斑点线——直到成年,但在其他方面与典型的 C. brichardi 相同。一些 C. brichardi 的标本在背鳍的软鳍条部分有一个深色斑点,这在所有已知种群中都存在。显然,这个斑点通常在鱼完全成熟时消失,尽管在一些大型个体中也曾见到过。C. brichardi 是一种强壮的物种,在湖中可达到约13厘米的最大总长度,在水族箱中约为16厘米(Tawil,2011a)。C. popelini 和 C. sp. 'bifrenatus' 的黑色素图案由两条黑色纵向条纹组成,一条在中侧,一条在背侧,身体为奶油色,在 C. popelini 和 C. sp. 'bifrenatus' 的一些种群中,沿背鳍基部还有第三条条纹。C. cyanophleps 的黑色素图案对比度要浅得多;身体具有深蓝棕色调,在一些个体中隐约可见一些较深的斑块。
湖中部的岩石栖息地由不同的 Chalinochromis 物种组成。Chalinochromis popelini [三线尾斑女王] 是由 Brichard(1989)根据在湖的刚果岸边 Moba 附近发现的一个种群描述的。与 C. brichardi 的主要区别是提到的 C. popelini 的“燕尾”。与 Neolamprologus furcifer 或 N. pulcher 的尾巴相比,没有人会将 C. popelini 的尾巴描述为燕尾形的,但与其他 Chalinochromis 和 Julidochromis 物种相比,凹形的尾巴似乎确实是 C. popelini 的物种特征。因此,我不再认为来自坦桑尼亚水域的所谓 Bifrenatus(尾巴更圆)与其是同种。区分这两个物种的一个更好的特征是 C. popelini 的尾鳍上的大黑斑;在 C. sp. 'bifrenatus' 中,这个黑斑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中侧条纹的延续,而在 C. popelini 中,后者从不与尾部斑点连续,而是以明显的间断结束。C. popelini 出现在 Tembwe 角到 Lunangwa 河之间,而 Chalinochromis sp. 'bifrenatus' [三线女王/二线女王] 来自坦桑尼亚中部湖岸,分布在 Luagala 角和 Kala 之间。C. sp. 'bifrenatus' 的黑色素图案存在一些地理变异,在 Mpimbwe 角和更南部的个体在侧面展示两条全长的水平条纹,中侧和背侧,并沿背鳍基部有第三条条纹,但不贯穿整个长度。在爱好者中,这个地理变种有时被称为“Chalinochromis Kipili”。在 C. sp. 'bifrenatus' 的一些种群(Mpimbwe 角和 Kala 之间),有些个体在身体上有橙色或黄色的斑点,尽管这种图案并未在所有(成年)成员中都能看到。在物种分布的北部,Kabwe 和 Luagala 角之间出现的变种缺乏上部背部条纹,包括后颈部的不规则黑色斑点。
最近描述的物种 Chalinochromis cyanophleps [蓝衣女王] (Kullander 等人,2014a)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与 C. sp. 'bifrenatus' 同域存在。它比后者大得多,最大总长度估计约为17厘米,而 C. sp. 'bifrenatus' 约为13厘米,具有深蓝棕色的体色,没有任何水平条纹。过去,我曾将小型的 C. sp. 'bifrenatus' 误认为是 C. cyanophleps 的幼鱼(Konings,1998),因此认为这两个物种是同种,但后来意识到我错了。C. cyanophleps 出现在有大型巨石的地区,通常在比 C. sp. 'bifrenatus' 更深的层次被发现。其分布限于 Mvuna 岛和 Kalala 岛之间的陡峭岩石湖岸和岩石岛屿或礁石(在那里似乎比大陆湖岸更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