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唇的洞穴居住者
Julidochromis 和 Chalinochromis 属的成员密切相关。Chalinochromis 物种的嘴唇上存在“疣子”(小块肉疙瘩)是将其在形态上与 Julidochromis 区分开的主要特征。两个属的成员都使用嘴唇来压碎生物覆盖层中的海绵和无脊椎动物。Kohda 和 Hori(1993)发现,J. marlieri 80%以上的时间以海绵为食,Hori(1987)报告说,J. regani 和 C. brichardi 也以海绵为食。海绵在某些地方相当丰富,但很少有物种以其为食。除了上述物种外,Telmatochromis dhonti 和一种 Synodontis 鲇鱼也以这些橡胶状动物为食,后者通常生长在处于阴影中的岩石表面。由于只有少数物种吃海绵,Julidochromis 和 Chalinochromis 已经在几乎每个岩石栖息地中找到了一席之地。Chalinochromis 物种嘴唇上的小疣子可能是一种适应,以便更好地抓住光滑表面的海绵,尽管 C. brichardi 似乎并不专门以海绵为食,因为它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甚至藻类(Hori,1987)。
除了嘴唇上有疣子,Chalinochromis 在另一个方面也与 Julidochromis 不同:它有略微不同的繁殖技巧。Chalinochromis 和 Julidochromis 物种都是基质繁殖者,将其卵藏在黑暗的岩石洞穴中。当仔鱼长到约一厘米长时,在 Chalinochromis 物种中,仔鱼会被带到开阔的地方,而在 Julidochromis 物种中则继续留在洞内。盘旋的 Chalinochromis 仔鱼从浮游生物中摄食,并受到双亲的保护。Brichard(1978a)发现,当年轻的 Chalinochromis 达到这个大小的两倍时,它们被双亲遗弃,而双亲也可能分开。年轻的 Julidochromis 永远不会被遗弃,甚至双亲产下新一批卵时也被允许在巢内。它们从不在巢穴上方盘旋,而是与基底保持紧密接触。
Chalinochromis
Chalinochromis 包含三个已描述的物种,C. brichardi、C. popelini 和 C. cyanophleps,以及一个未描述的形态,C. sp. 'bifrenatus'。Chalinochromis brichardi [金衣女王] 是根据在布隆迪 Magara 附近收集的标本描述的,但该物种的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它出现在湖的整个北半部,位于刚果的 Kalemie 和坦桑尼亚的 Miyako 角以北。有趣的是,它也出现在湖的最南端,位于 Kachese 角和赞比亚的 Kalambo 河口之间。C. brichardi 似乎是一个较老的物种,具有全湖范围但不连续的分布。我过去称为 C. sp. 'ndobhoi' 的形态(Konings,1998),现在根据 Tawil(2011a)被视为 C. brichardi 的地理变种。这种变种出现在坦桑尼亚的 Magambo 和 Miyako 角之间,保留了幼体的图案——两条水平的斑点线——直到成年,但在其他方面与典型的 C. brichardi 相同。一些 C. brichardi 的标本在背鳍的软鳍条部分有一个深色斑点,这在所有已知种群中都存在。显然,这个斑点通常在鱼完全成熟时消失,尽管在一些大型个体中也曾见到过。C. brichardi 是一种强壮的物种,在湖中可达到约 13 厘米的最大总长度,在水族箱中约为 16 厘米(Tawil,2011a)。C. popelini 和 C. sp. 'bifrenatus' 的黑色素图案由两条黑色纵向条纹组成,一条在中侧,一条在背侧,身体为奶油色,在 C. popelini 和 C. sp. 'bifrenatus' 的一些种群中,沿背鳍基部还有第三条条纹。C. cyanophleps 的黑色素图案对比度要浅得多;身体具有深蓝棕色调,在一些个体中隐约可见一些较深的斑块。
湖中部的岩石栖息地由不同的 Chalinochromis 物种组成。Chalinochromis popelini [三线尾斑女王] 是由 Brichard(1989)根据在湖的刚果岸边 Moba 附近发现的一个种群描述的。与 C. brichardi 的主要区别是提到的 C. popelini 的“燕尾”。与 Neolamprologus furcifer 或 N. pulcher 的尾巴相比,没有人会将 C. popelini 的尾巴描述为燕尾形的,但与其他 Chalinochromis 和 Julidochromis 物种相比,凹形的尾巴似乎确实是 C. popelini 的物种特征。因此,我不再认为来自坦桑尼亚水域的所谓 Bifrenatus(尾巴更圆)与其是同种。区分这两个物种的一个更好的特征是 C. popelini 的尾鳍上的大黑斑;在 C. sp. 'bifrenatus' 中,这个黑斑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中侧条纹的延续,而在 C. popelini 中,后者从不与尾部斑点连续,而是以明显的间断结束。C. popelini 出现在 Tembwe 角到 Lunangwa 河之间,而 Chalinochromis sp. 'bifrenatus' [三线女王/二线女王] 来自坦桑尼亚中部湖岸,分布在 Luagala 角和 Kala 之间。C. sp. 'bifrenatus' 的黑色素图案存在一些地理变异,在 Mpimbwe 角和更南部的个体在侧面展示两条全长的水平条纹,中侧和背侧,并沿背鳍基部有第三条条纹,但不贯穿整个长度。在爱好者中,这个地理变种有时被称为“Chalinochromis Kipili”。在 C. sp. 'bifrenatus' 的一些种群(Mpimbwe 角和 Kala 之间),有些个体在身体上有橙色或黄色的斑点,尽管这种图案并未在所有(成年)成员中都能看到。在物种分布的北部,Kabwe 和 Luagala 角之间出现的变种缺乏上部背部条纹,包括后颈部的不规则黑色斑点。
最近描述的物种 Chalinochromis cyanophleps [蓝衣女王] (Kullander 等人,2014a)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与 C. sp. 'bifrenatus' 同域存在。它比后者大得多,最大总长度估计约为 17 厘米,而 C. sp. 'bifrenatus' 约为 13 厘米,具有深蓝棕色的体色,没有任何水平条纹。过去,我曾将小型的 C. sp. 'bifrenatus' 误认为是 C. cyanophleps 的幼鱼(Konings,1998),因此认为这两个物种是同种,但后来意识到我错了。C. cyanophleps 出现在有大型巨石的地区,通常在比 C. sp. 'bifrenatus' 更深的层次被发现。其分布限于 Mvuna 岛和 Kalala 岛之间的陡峭岩石湖岸和岩石岛屿或礁石(在那里似乎比大陆湖岸更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