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鳞片的鱼(Perissodus paradoxus)
就总数而言,Perissodus paradoxus [尾斑食鳞鲷] (请参见第181页,了解为什么这个物种不再属于Plecodus属)可能是坦噶尼喀湖中最常见的吃鳞片的鱼。它有时会在湖泊北部的大型鱼群中出现(Brichard 1978a),曾在深达250米的深度被捕获(Coulter 1991)!
P. paradoxus 常见于沙质栖息地,通常靠近岩石。它通常成群活动,很少单独出现。捕猎群通常呈松散编队在底质上方约1米的地方游动。尽管湖中还有其他几种细长的银色食鳞鱼,但P. paradoxus可以通过尾柄上的黑斑轻松地与它们区分。在自然栖息地中观察到的非繁殖期P. paradoxus有一条狭窄的中侧纹,从鳃盖边缘延伸至尾柄上的斑点。成年个体的总长度可达25厘米左右。
最有趣的不是它们特殊的觅食习性,而是Perissodus表现出介于母系口孵和基底孵化之间的繁殖行为。我观察了P. microlepis,P. straeleni和P. paradoxus的孵化和保护鱼苗的亲鱼,发现它们的繁殖行为非常相似。Yanagisawa & Nshombo(1983)对P. microlepis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我认为其他物种的行为也是相同或非常相似的。
这些食鳞鱼的繁殖行为可以描述如下:产卵发生在硬质基底上;雌鱼会捡起所有非常小且数量众多的卵;大约9天后,已经完全发育但非常小的鱼苗会从雌鱼的嘴巴中释放出来;几天后,鱼苗越来越多地寻求躲进雄鱼的嘴巴,而不是雌鱼的嘴巴;双亲至少会守护后代六周。
我曾多次观察到受惊吓的P. microlepis幼鱼如何被亲鱼收养。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鱼苗就安全地呆在亲鱼的嘴里了。我还观察到两对护卵的P. paradoxus,它们都选择在深度约15米的大圆石上筑巢(坦桑尼亚的Fulwe Rocks)。当我打扰到这些鱼对时,它们开始张开嘴巴在鱼群中收集幼鱼。每对鱼花了两分钟多的时间才将所有非常小的幼鱼安全地收进它们的嘴里。大约15分钟后,幼鱼在同一地点被释放。两个窝里每个都有约200只幼鱼,这似乎是食鳞鱼中很常见的数量。
沙居lamprologine
Neolamprologus cunningtoni [库宁登天堂燕尾] 是一种主要生活在浅水区的沙居lamprologine。繁殖发生在岩石或贝壳周围,因此巢穴通常位于中间栖息地的边缘。N. cunningtoni分布在整个湖泊中,没有已知的地理变异。
尽管N. cunningtoni曾被归类为Lepidiolamprologus属,Stiassny(1997)认为它属于大型属Neolamprologus,这一观点后来通过Schelly等人(2006)的分子分析得到证实。这个物种是所有Neolamprologus中体型最大的,最大全长可达30厘米。N. cunningtoni主要以鱼为食,但凡能放进嘴里的东西都会吃,包括螃蟹(Poll 1956)。它可以潜入利用栖贝繁殖者用的贝壳湖床,捕食贝壳里的鱼;我还看到它追逐Xenotilapia属的沙生鱼类。尽管它需要岩石来繁殖,但最常见于靠近岩石栖息地的沙地上。
产卵过程与N. tetracanthus相似(见第257页),在岩石之间的沙子里挖出一个洞穴。由于N. cunningtoni比后者大,所以巢穴也更大,岩石之间的距离更远。N. cunningtoni的产卵量相当大,每窝可达500个卵。繁殖期的N. cunningtoni呈深棕色至近黑色,容易与非繁殖期的个体区分。鱼苗游离后,在巢穴上方悬浮并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它们会在父母的监护下穿过栖息地,离巢穴几米远。幼鱼鳍色彩斑斓,背鳍呈黄色,臀鳍呈蓝色,尾鳍则呈现两种颜色,上半部分是黄色,下半部分是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