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万宝鱼的三湖慈鲷世界                 【网站申明】


三湖圣典

MENU

坦噶尼喀湖慈鲷圣典
《 坦 噶 尼 喀 慈 鲷 和 它 们 的 自 然 栖 息 地 》

沙地(10)

原著:《Tanganyika Cichlid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第4版-2019) 作者:Ad-Konings 翻译:ChatGPT-4o 日期:2024-11-06


吃鳞片的鱼(Perissodus paradoxus)

       就总数而言,Perissodus paradoxus [尾斑食鳞鲷] (请参见第 181 页,了解为什么这个物种不再属于 Plecodus 属)可能是坦噶尼喀湖中最常见的吃鳞片的鱼。它有时会在湖泊北部的大型鱼群中出现(Brichard 1978a),曾在深达 250 米的深度被捕获(Coulter 1991)!

        P. paradoxus 常见于沙质栖息地,通常靠近岩石。它通常成群活动,很少单独出现。捕猎群通常呈松散编队在底质上方约 1 米的地方游动。尽管湖中还有其他几种细长的银色食鳞鱼,但 P. paradoxus 可以通过尾柄上的黑斑轻松地与它们区分。在自然栖息地中观察到的非繁殖期 P. paradoxus 有一条狭窄的中侧纹,从鳃盖边缘延伸至尾柄上的斑点。成年个体的总长度可达 25 厘米左右。

        最有趣的不是它们特殊的觅食习性,而是 Perissodus 表现出介于母系口孵和基底孵化之间的繁殖行为。我观察了 P. microlepis,P. straeleni 和 P. paradoxus 的孵化和保护鱼苗的亲鱼,发现它们的繁殖行为非常相似。Yanagisawa & Nshombo(1983)对 P. microlepis 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我认为其他物种的行为也是相同或非常相似的。

        这些食鳞鱼的繁殖行为可以描述如下:产卵发生在硬质基底上;雌鱼会捡起所有非常小且数量众多的卵;大约 9 天后,已经完全发育但非常小的鱼苗会从雌鱼的嘴巴中释放出来;几天后,鱼苗越来越多地寻求躲进雄鱼的嘴巴,而不是雌鱼的嘴巴;双亲至少会守护后代六周。

        我曾多次观察到受惊吓的 P. microlepis 幼鱼如何被亲鱼收养。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鱼苗就安全地呆在亲鱼的嘴里了。我还观察到两对护卵的 P. paradoxus,它们都选择在深度约 15 米的大圆石上筑巢(坦桑尼亚的 Fulwe Rocks)。当我打扰到这些鱼对时,它们开始张开嘴巴在鱼群中收集幼鱼。每对鱼花了两分钟多的时间才将所有非常小的幼鱼安全地收进它们的嘴里。大约 15 分钟后,幼鱼在同一地点被释放。两个窝里每个都有约 200 只幼鱼,这似乎是食鳞鱼中很常见的数量。


沙居 lamprologine

        Neolamprologus cunningtoni [库宁登天堂燕尾] 是一种主要生活在浅水区的沙居 lamprologine。繁殖发生在岩石或贝壳周围,因此巢穴通常位于中间栖息地的边缘。N. cunningtoni 分布在整个湖泊中,没有已知的地理变异。

        尽管 N. cunningtoni 曾被归类为 Lepidiolamprologus 属,Stiassny(1997)认为它属于大型属 Neolamprologus,这一观点后来通过 Schelly 等人(2006)的分子分析得到证实。这个物种是所有 Neolamprologus 中体型最大的,最大全长可达 30 厘米。N. cunningtoni 主要以鱼为食,但凡能放进嘴里的东西都会吃,包括螃蟹(Poll 1956)。它可以潜入利用栖贝繁殖者用的贝壳湖床,捕食贝壳里的鱼;我还看到它追逐 Xenotilapia 属的沙生鱼类。尽管它需要岩石来繁殖,但最常见于靠近岩石栖息地的沙地上。

        产卵过程与 N. tetracanthus 相似(见第 257 页),在岩石之间的沙子里挖出一个洞穴。由于 N. cunningtoni 比后者大,所以巢穴也更大,岩石之间的距离更远。N. cunningtoni 的产卵量相当大,每窝可达 500 个卵。繁殖期的 N. cunningtoni 呈深棕色至近黑色,容易与非繁殖期的个体区分。鱼苗游离后,在巢穴上方悬浮并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时它们会在父母的监护下穿过栖息地,离巢穴几米远。幼鱼鳍色彩斑斓,背鳍呈黄色,臀鳍呈蓝色,尾鳍则呈现两种颜色,上半部分是黄色,下半部分是蓝色。

〖翻译说明〗为避免歧义,AI对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与文献相关的专用词等一律不翻译;物种的中文名用小一号字体以 “ [中文名] ” 的形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