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生物群落
大多数是蜗牛Neothauma tanganyicense的空壳,主要在沙质或泥质底部发现,在岩石中很少见。特别是在超过10米深的地区,经常会发现大量空壳和部分破碎的壳,形成一种钙质的“岩石”栖息地,适合一群小型“洞穴繁殖”的慈鲷。
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空壳生物群落。显然,大量积累的空壳提供了最大的生活空间,但通常只有少数物种在这种栖息地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类型的壳床中,顶层壳通常通过钙质沉积“粘合”在一起,完全包围壳体,使其无法作为慈鲷的家。
第二种壳生物群落由松散排列的壳组成,通常在浅栖息地和岩石附近找到。我发现这种类型的空壳群主要在15米以下。所有这种类型的空壳群可能都是由慈鲷制造的(见下文)。第三种类型是单个空壳散落在湖底的沙质或泥质地面上。这种模式在许多沙质湖岸相当常见,无论是在浅水区还是非常深的水域。
替代洞穴
数百万年来,坦噶尼喀湖的生物群独立于其他水域的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丰富多样的水生群落。已知湖中约有220种慈鲷,大多数都专门适应特定的生物群落和特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可以定义为一个物种的环境需求或其与环境的兼容性,例如栖息地的地形、食物类型、深度、产卵地点类型等。许多地点发现的不同物种的数量表明许多不同的生态位被利用。
关于繁殖护理技术,坦噶尼喀湖的慈鲷可以分为两大类:基质繁殖者和口孵繁殖者。几乎所有的基质繁殖者都将卵固定在坚硬的基质上,因此主要在岩石栖息地中发现;此外,大多数基质繁殖者都是小型物种,它们在岩石栖息地的洞穴中寻求庇护。除了少数大型食鱼种外,所有基质繁殖者都是洞穴繁殖者。这些慈鲷不仅为了繁殖目的,还为了自身和后代的保护,需要洞穴和裂缝提供的安全。
一般来说,淡水蜗牛的壳在动物死亡后会迅速降解(实际上是溶解)。然而,在坦噶尼喀湖中,高pH值(碱性)水防止了壳的快速降解。相反,暴露在湖水中的壳上会沉积更多的方解石,使它们变得厚实而坚硬。埋在地下的空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千年,见Cohen 1989;McGlue et al. 2010)几乎保持不变,只有机械降解发生。这意味着这些空壳为任何能够进入其中的鱼类提供了长期的洞穴。然而,尽管湖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蜗牛和双壳类动物(其中大多数是特有种),但只有少数物种的壳足够大,可以为慈鲷提供庇护,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少数慈鲷种类足够小,可以躲在现有的壳中。
对于这些小型慈鲷来说,空壳相当于岩石中的洞穴,因此栖贝慈鲷 [1] 就像大多数其他基质繁殖者一样是洞穴繁殖者。
量身定制的慈鲷
慈鲷要想从空壳提供的保护中受益,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它们的体型足够小,能够进入壳内。正如前面提到的,空壳发现于开阔的沙地上,这是小型慈鲷非常容易被捕食的地方。只有少数几种成鱼的体型足够小,才可以在壳内避难。然而,还有一些物种,其中只有雌鱼足够小,能够进入壳内,而雄鱼通常比雌鱼大得多,只能在其他地方寻找庇护。此外,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它们自己太大,无法进入壳内,但采用空壳作为幼鱼的育婴室。通常,这些物种出现在岩石栖息地的边缘,亲鱼可以在岩石中找到庇护,但岩石栖息地并不提供足够的巢穴,或洞穴繁殖者的种群密度过大,一些个体必须寻找替代的繁殖地点。被发现使用空壳作为巢穴但不作为自己庇护的物种包括:Lepidiolamprologus attenuatus、L. pleuromaculatus、'Lamprologus' caudopunctatus、Neolamprologus mondabu、N. cunningtoni、Altolamprologus compressiceps、A. fasciatus 和 Telmatochromis temporalis(Sato & Gashagaza 1997)。
这些物种大多数也发现于大型壳床中,但在这附近没有岩石的保护。一些物种已经发展出微型形态(即所谓的矮种),能够适应壳内的空间。一个众所周知的水族馆爱好者喜欢的物种是所谓的Shell Compressiceps,它生活在和空的Neothauma壳周围。这似乎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只是A. compressiceps 的一种微型形态,已在湖周围的几个地方发展出来。第一批栖贝A. compressiceps 是在赞比亚的 Sumbu 岛附近捕获的,但类似的形态也在坦桑尼亚的 Utinta、布隆迪的 Rumonge(Gashagaza et al. 1995)和刚果的 Katibili(作为Altolamprologus cf. calvus)被发现(Biischer 1998b)。我在赞比亚的 Mbita 岛和 Cape Kachese 以及坦桑尼亚的 Mabilibili、Sibwesa 和 Cape Mpimbwe 见过栖贝的A. compressiceps。然而,当这些栖贝的A. compressiceps 被饲养在水族馆中时,它们似乎会长大并达到更常见的A. compressiceps 的尺寸 [2] 。
Gashagaza 等人(1995)记录了另外两种岩栖物种在空壳床中发展出微型形态:N. mondabu 和 'Lamprologus' callipterus。后者是一种栖贝慈鲷,通常只有雌鱼能够进入空壳(见下文)。在 Rumonge,Gashagaza等人发现了一种形态,其中雄鱼也小到能够进入壳内,Ota等人(2010)计算出,平均总长度约为6厘米的雄鱼仅比雌鱼重约2.5倍。
Biischer(1998b)发现了'Lamprologus' speciosus 的一种微型形态,该物种的正常形态是一种栖贝物种。在大多数地方,这个物种栖息在空的Neothauma壳中,但在刚果的Kasenga,整个种群使用明显更小的Lavigeria壳。我在坦桑尼亚的Karilani岛发现了另一个栖贝者'L.' brevis 的微型形态;但Biischer 的发现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当他将微型'L.' speciosus 放置在带有大壳的水族馆中时,它们会长到与通常生活在这种壳中的同种个体相同的长度。
因此,似乎一些物种的大小是由它们的环境而不是它们的基因所控制的。这些矮化形态是完全成熟的,并在壳内繁殖。它们可能暴露于大量捕食者中——Neolamprologus cunningtoni 是一种著名的栖贝者猎手——这些捕食者会消灭栖贝者种群,只留下那些能够躲在壳内的个体。矮化形态通常具有较浅的颜色,与壳和沙子形成的浅色背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为它们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已知有两种栖贝物种,其中只有雌鱼生活在壳内,而雄鱼通常成群结队地在中间栖息地游荡,靠数量来确保安全。单个雄鱼需要岩石洞穴的保护。这可能是为什么这两种物种'Lamprologus' callipterus 和 'L.' calliurus 的雌鱼生活在靠近岩石的壳内或中间栖息地的原因。
【万宝鱼注】 [1] 栖贝慈鲷在国内称为卷贝类(慈鲷),这里为统一起见,其生活方式一类称为栖贝(即以空贝壳为家),以这种方式生活的慈鲷一类称为栖贝慈鲷;在贝壳里繁殖的统称为栖贝繁殖。 [2] 不知是作者亲身经历还是有过报道,我饲养的Shell Compressicep(卷贝虎)从来没有达到过正常Altolamprologus compressiceps的体长。
|